农民工在工地摔伤要找谁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农民工与包工头的关系属于雇佣关系。如果是第三人导致农民工受伤的,那么可以向包工头索赔,也可以向第三人索赔;如果是因为工作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可以找包工头和发包人要求他们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赔偿义务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由建筑工人所在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应当认定为工伤。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施工的安全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特别是在工地施工的时候安全事故更容易出现。建筑工人在工地施工过程中受伤的,就需要由建筑单位承担赔偿的责任。
农民工与包工头的关系属于雇佣关系,若是第三人导致农民工受伤的,可以向包工头索赔,也可以向第三人索赔;若是因为工作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可以找包工头和发包人要求他们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
农民工在工地摔伤骨折合理赔偿
1、这种情况下,一般属于工伤。 2、可以申请认定为工伤。 3、工伤认定后,构成伤残的,还可以评定伤残等级。 4、等伤残等级出来后可以到仲裁委申请裁决,要求用人单位赔付即可。
2020.11.19 221 -
农民工工地摔伤怎么赔偿
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需要先申请工伤认定,赔偿金额只有等劳动能力鉴定等级后才能最终确定。 1、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公司需要在事故发生的一个月内申报,如果公司不申请,则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在一年内提出认定申请。 需提交材料:工伤
2020.02.27 162 -
农民工工地摔伤如何赔偿
农民工工地摔伤,用人单位应在事故发生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认定为工伤后,若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
2020.09.03 154
-
农民工工地摔伤找谁赔偿损失
农民工与包工头的关系属于雇佣关系。如果是第三人导致农民工受伤的,那么可以向包工头索赔,也可以向第三人索赔;如果是因为工作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可以找包工头和发包人要求他们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赔偿义务人应
2023-01-22 15,340 -
农民工摔伤农民工应该找谁赔偿
农民工受伤一般由雇主或雇主赔偿。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农民工受伤。购买工伤保险的,认定工伤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购买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赔偿。
2021-11-18 15,340 -
农民工在工地摔伤怎么赔偿?
这种情况,只有两种途径要求赔偿;一是按照工伤事故处理,享受工伤待遇;二是按照人身损害事故进行索赔。至于使按照工伤还是按照人身损害赔偿,要看民工与工地之间是什么关系,是正规的劳动关系,还是临时的劳务关系
2022-04-07 15,340 -
农民工在工地死亡找谁赔偿
应该找与该农民工存在劳动关系的单位赔偿。属于工伤,可以要求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丧葬补助金标准: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死亡赔偿金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
2022-01-10 15,340
-
01:23
农民工工伤赔偿程序公司或者用人单位如果出现员工受伤是可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解决农民工工伤赔偿的流程的办法
668 2022.05.13 -
01:09
农民工工伤赔偿计算标准在个案中,具体的赔偿金额取决于当地的生活水平、工伤职工的工资和其伤残情况等因素。建议先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后认为构成伤残的,可以再进一步申请伤残等级的评定。具体伤残等级评定结果出来之后再找用人单位赔偿。工伤认定伤残等级共有一至十级。第一级
2,436 2021.04.25 -
01:54
农民工工资拖欠怎么办找谁被拖欠工资后,农民工要注意采取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具体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了:直接与用人单位协商,警告对方拖欠工资属于违法行为;向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反映情况,举报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行为;申请劳动仲裁,到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咨询法律意见;
21,33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