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如何做抵押?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间借贷中,需要用汽车作为履行债务抵押的,需要双方签订抵押合同,并到车辆管理所进行抵押登记。未经抵押登记的,抵押只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效,对他人无效。 《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八条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第四项、第六项规定的财产或者第五项规定的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八十条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 (一)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 (三)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 (五)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 (六)交通运输工具; (七)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抵押人可以将前款所列财产一并抵押。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民间借贷抵押物如何判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如下:如果抵押权不成立,会驳回诉讼请求;贷款人不能处分抵押物;贷款人擅自将抵押物卖掉属于无权处分行为;卖抵押物时,未告知买受人该抵押物归属的,可构成诈骗罪;依据法院判决书进行拍卖处理。
民间借贷抵押物该按如下情况判:如果抵押权不成立,会驳回诉讼请求;贷款人不能处分抵押物;贷款人擅自将抵押物卖掉属于无权处分行为;卖抵押物时,未告知买受人该抵押物归属的,可构成诈骗罪;依据法院判决书进行拍卖处理。
-
民间借贷如何处理抵押物
1、首先要看民间借贷中抵押合同是否成立,如果抵押权不成立,则会驳回关于抵押的诉讼请求。如果抵押权成立,则判抵押权人优先受偿。 2,民间借贷案件中,贷款人是提供借款的人,是抵押权人,其对抵押物只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不享有处分权,不能处分抵押物
2021.10.13 1,001 -
民间借贷抵押物应该如何判?
民间借贷抵押物应该如何判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如下: 1、首先要看民间借贷中抵押合同是否成立,如果抵押权不成立,则会驳回关于抵押的诉讼请求。如果抵押权成立,则判抵押权人优先受偿; 2、民间借贷案件中,贷款人是提供借款的人,是抵押权人,其对抵
2022.03.23 272 -
民间借贷如何进行房产抵押?
首先,一定要签订合法规范的借贷合同。其次,民间的借贷通过房产抵押来贷款,当事人需要到有关房管部门办理房产抵押登记。另外如果用房产抵押来办理民间借贷,双方都要谨慎考虑还贷的能力,用房产抵押的方式贷款许多时候都是自己仅有的住房,并不能代表借钱方
2021.02.16 459
-
民间借贷如何做抵押
民间借贷中,需要用汽车作为履行债务抵押的,需要双方签订抵押合同,并到车辆管理所进行抵押登记。未经抵押登记的,抵押只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效,对他人无效。 《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八条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第
2022-08-14 15,340 -
民间借贷房子如何做抵押
1、进行民间借贷时,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抵押房屋的,要签订房屋抵押合同,并且办理抵押登记后,抵押权就成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条【抵押合同】设立抵押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抵押合同
2022-06-28 15,340 -
民间借贷如何去抵押?
民间借贷如何进行抵押要看具体情况。 民间借贷中,如果需要用汽车作为履行债务抵押的,需要双方签订抵押合同,并到车辆管理所进行抵押登记。未经抵押登记的,抵押只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效,对他人无效。
2022-05-31 15,340 -
民间借贷抵押如何维权?
民间借贷设立抵押担保,债务人到期不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就抵押财产优先受偿。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九十四条规定,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债务人不履
2022-06-19 15,340
-
01:35
一般民间借贷被告如何应诉
债务人因借贷被债权人起诉的,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准备应诉。第一,查看债务是否已过诉讼时效,若债务已过诉讼时效,在庭审中债务人可以此为由进行抗辩而不用清偿该债务。若债务是真实合法,且未过诉讼时效的,债务人应当偿还。第二,查看借款是否出于自己的真
1,904 2022.05.11 -
01:12
民间借贷是否合法
民间借贷只要与法律规定的条件相符合,即合法。 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行为,会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中,有约定要支付利息的,那么借款的利率必须要遵守规定。同时,民间借贷的利率,能适当的超过银行的利
5,360 2022.05.11 -
01:19
民间借贷诉讼时效
无论是民法总则还是民法典,都对民事诉讼时效制度,作出了最新的修改。根据最新的规定,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诉讼时效应当适用一般的规定,也就是说适用法定的三年诉讼时效期间。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就应当从权利人,也就是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
7,04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