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土地撤并搬迁怎样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土地征收如何补偿 1、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2、征收土地应当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用,并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 3、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制定区片综合地价应当综合考虑土地原用途、土地资源条件、土地产值、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人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并至少每三年调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 4、征收农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对其中的农村村民住宅,应当按照先补偿后搬迁、居住条件有改善的原则,尊重农村村民意愿,采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货币补偿等方式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并对因征收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等费用予以补偿,保障农村村民居住的权利和合法的住房财产权益。 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主要用于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缴费补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撤并搬迁补偿标准
农村搬迁补偿标准是以宅基地使用权证书和国土部门房屋测绘数据为基础予以补偿房屋重置费、周转补偿费和奖励性补偿费,数额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
2020.07.31 135 -
搬迁撤并类村庄怎么补偿
1.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则,以地方公布的区片综合地价为标准,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谁被安置了就给到谁的手中。补贴的价格不能低于附近的市场参考价格,不能降低农民原有的生活质量。2
2020.09.27 728 -
苏州公司搬迁怎么赔偿?
1、公司跨市搬迁员工跟随有补偿。 2、公司跨市搬迁员工如果愿意跟随公司搬迁的话,公司应当给予员工搬迁的安置费; 3、公司跨市搬迁员工如果不愿意跟随工厂搬迁的需要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的话,公司应当给予员工一定经济补偿金。
2021.02.10 78
-
江苏土地撤并搬迁怎么赔偿
土地征收如何补偿 1、依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被
2023-05-31 15,340 -
江苏荒山撤并搬迁怎样赔偿
荒山遇到征收如何补偿 1、首先要看自己开垦荒山是否和村里签订了承包合同,如果证件齐全那么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
2023-05-31 15,340 -
江西国有土地撤并搬迁怎样赔偿
1、国有土地分为国有划拨土地和国有出让土地,国有划拨用地属于特殊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遇到征收的时候除了结合现有地价水平和剩余使用年限之外,还需要扣除应该40%的土地出让金,剩余的才能算是划拨用地的补偿
2023-05-31 15,340 -
江苏养殖场撤并搬迁怎样赔偿
养殖场遇到拆迁,补偿涉及到几个部分:第一,土地的补偿,土地是自己的承包地,土地确权明确,土地可以获得补偿,如果是租用的土地,土地补偿归实际承包权人所有; 第二,养殖场建筑物、附属物的补偿,根据养殖场实
2023-05-30 15,340
-
01:31
国家土地征收怎样赔偿
国家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为: 国家征收土地为集体土地时,按照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对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其中赔偿范围包括:1、土地补偿费,即对土地被征用造成经济损失而支付的一种经济补偿;2、青苗补偿费,即对用地单位对被征用土地上的青苗
3,825 2021.04.25 -
00:59
搬迁国家怎么赔偿标准
搬迁国家的赔偿标准,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由于征收房屋造成搬迁的,房屋征收部门需要向被征收人支付搬迁费。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被征收人给予的补偿包括:1、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2、由于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3、由于
3,325 2022.04.17 -
00:54
厂里搬迁员工不想去是怎样赔偿的
厂里搬迁员工不想去,无需赔偿,只需要按照相关支付经济补偿金。厂里搬迁的,属于变更劳动合同的重大事项,用人单位应当与员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协商之后,员工不愿意去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
4,90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