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的不当得利应该如何界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不当得利的利是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九章不当得利第九百八十五条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从以下几个要件认定不当得利:1.一方取得财产上的利益一方取得财产上的利益是指因一定的事实结果而获得了或增加了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受益人获得的利益限于财产利益,即可以用金钱价值衡量的利益,精神利益不属于这里的利益范畴。判断受益人是否受有财产利益,一般以其拥有的财产或利益和如无与他人之间发生利益变动所应有的财产或利益总额相比较而决定。凡是财产状况或利益较以前增加,或者应减少而未减少,为受有利益;既有得利又有损失的,损益抵销后剩余有利益的,也为受有利益。2.他方受有损失仅仅有一方受有财产上的利益,而未给他人带来任何损失,不成立不当得利。3.取得利益与受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损人所受损失间的因果关系,是指受损人的损失是由于受益人受益所造成的。但受损人的损失与受益人的受益,范围不必相同,受益大于损失,或损失大于受益,均无不可,它只影响受益人返还义务的范围。并且,受损人所受的损失与受益人所得的利益,其形态也不必相同。如无权处分他人之物,受益的无权处分人获得的是物的价金,而物的原所有人丧失的是该物所有权,但仍不影响不当得利的成立。4.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取得利益致他人损失,之所以成立不当得利,原因在于利益的取得无法律上的根据,我国法律称为“没有合法根据”。无法律上的根据是指缺乏受利益的法律上的原因,而非指权利或者财产的取得没有法律上的直接原因。
-
民法典中的不当得利是如何规定的?
不当得利的规定如下: 1、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2、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二
2021.04.12 198 -
应该如何认定不当得利
一方受益。是指因一定事实,使一方的财产总额增加。 2.他方受损。所谓受损,是指因一定的事实使财产利益的总额减少,既包括积极损失,也包括消极损失。 3.一方受益与他方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 4.没有合法根据。是指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2021.01.06 154
-
民法典中不当得利的利应如何界定
不当得利的利是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的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十九章不当得利 第九百八十五条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2022-10-12 15,340 -
民法典中不当得利的利应怎么界定
不当得利的利是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的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十九章不当得利 第九百八十五条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2022-12-14 15,340 -
民法典中不当得利如何认定
从以下几个要件认定不当得利: 1.一方取得财产上的利益 一方取得财产上的利益是指因一定的事实结果而获得了或增加了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受益人获得的利益限于财产利益,即可以用金钱价值衡量的利益,精神利益不
2022-11-20 15,340 -
民法典中如何追回不当得利
追回不当得利有期限。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在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以及当事人之日起
2021-12-04 15,340
-
00:53
民法典如何界定婚前财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婚前财产是指在结婚前,夫妻一方就已经取得的财产。并且夫妻一方的婚前财产,不管是动产还是不动产,是有形财产还是无形财产,只要是合法取得的,都受法律保护,具体来说,下列财产都属于夫妻一方的婚前财产:1
1,614 2022.04.17 -
01:02
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
根据《民法典》规定,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通常是3年。对于不当得利请求返还的请求权,大多数情况下,适用普通诉讼的时效期间,即适用民法典中的普通诉讼时效。 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是从一方当事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属于不当得利以及知道
3,577 2022.12.11 -
01:07
民法典当小三该怎么处理
民法典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度,夫妻之间应当秉持忠实的义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并未规定对小三的处理意见。司法实践中,发现配偶存在婚外情行为,原配一方可以通过提起离婚诉讼的方式,及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091条的规定,
3,93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