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标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挪用公款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为“数额巨大”的起点,那么,挪用公款数额巨大的标准具体是什么? 挪用公款数额巨大的标准如下: 1、根据司法解释:“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挪用公款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为“数额巨大”的起点。 2、各省市对此罪立案量刑标准不同,请再查询犯罪地标准进行参考。 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以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以挪用公款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为“数额巨大”的起点。挪用公款“情节严重”,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数额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严重影响生产、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等情形。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以挪用公款五千元至一万元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数额起点。挪用公款五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情节严重”的情形之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形,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执行。 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本解释规定的数额幅度,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数额标准,参照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数额标准。 以上就是“挪用公款数额巨大的标准”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谢谢阅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挪用公款罪是没有数额特别巨大情形的,只有数额巨大,进行非法活动的,数额巨大标准是三百万元以上,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巨大标准是五百万元以上。
-
挪用公款的数额较大标准是怎样的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
2020.06.13 99 -
挪用资金数额较大的标准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挪用资金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挪用资金数额在二百万元以上,挪用资金不退还,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属于挪用资金数额巨大标准。
2020.01.22 154 -
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标准是怎样的呢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较大;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较大。
2020.11.14 130
-
挪用公款罪数额较大的认定标准。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2-10-14 15,340 -
挪用公款罪数额较大的界定标准:
挪用公款罪的数额较大,是指5万元以上,包括5万元以上。挪用公款属于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金额超过300万元为巨额。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的规定,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
2021-12-13 15,340 -
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标准是怎样的
行为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
2022-06-26 15,340 -
什么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标准
1、行为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 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
2022-11-13 15,340
-
00:51
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判多久
一般来说,以行为人挪用5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具体来说,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如果行为人进行了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归还,法院可能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刑期可以达到五年以上。在司法实践中,案发前归还本息全部或者部分的
1,426 2022.04.15 -
00:59
挪用公款数额认定标准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挪用公款罪根据挪用公款的数额大小以及情节严重
2,521 2022.04.17 -
00:56
诈骗数额较大的标准
诈骗罪数额较大的标准为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可以得知,诈骗罪是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行为。为了惩罚诈骗犯罪活动,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
61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