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中出借人与债权人因利率发生争议,应当如何处理利息约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协商不成,带着借条到法院起诉,主张对方归还借款和利息 参考如下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六、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七、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条规定的限度时,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八、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息。 借贷双方对约定的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本意见第6条规定计息。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借款双方未约定利息因利率发生争议,实践中,出于人情关系考虑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只要借条上或借款合同上没有写要支付利息,那么出借方在还款期限内不能要求支付利息。
民间借贷当中约定利率的方式是由双方当事人进行约定,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计算利息的方式是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在本金中扣除的,应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
民间借贷的利率应当如何约定
民间借贷的年利率原则上不能超过24%。未超过年利率24%部分的利息法院予以保护;超过年利率24%,但未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已给付的不能再要求对方返还,未给付的也不能再要求对方给付;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已给付的也可以要
2020.10.18 131 -
借款双方未约定利息因利率发生争议怎么处理
依据法律规定,借贷双方进行借贷活动的时候,未对利息进行约定的,视为没有约定,债务人可以不支付利息。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
2021.03.06 81 -
借款未约定利息因利率发生争议怎么办
依据法律规定,借贷双方进行借贷活动的时候,未对利息进行约定的,视为没有约定,债务人可以不支付利息。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
2021.01.04 73
-
民间借贷中出借人与债权人无约定利率约定利率的,如何处理利息纠纷
协商不成,让对方起诉,根据法院的判决还款。 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六、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2022-03-18 15,340 -
借款双方未约定利息因利率发生争议怎样处理
借款未约定利息因利率发生争议的处理:借贷双方进行借贷活动的时候,未对利息进行约定的,视为没有约定,债务人不支付利息。如果有约定的,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
2022-05-17 15,340 -
借款双方未约定利息因利率发生争议怎么处理
依据我国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的规定,借贷双方进行借贷活动的时候,未对利息进行约定的,视为没有约定,债务人可以不支付利息。 第二百零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对支付利息的期
2022-06-21 15,340 -
民间借贷利息争议应该如何处理
在民间借贷中,最易产生矛盾的也是利息。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1)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以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息。 (2)当事人约定了利率标准发生争议的,可以在最高不超过银行
2022-05-01 15,340
-
01:38
民间借贷多少利息合法
根据最高院关于民间借贷案件的相关规定,民间借贷最高利息一般不可以超过年利率24%,已经支付的超过24%的但少于36%的部分将不予退还,如果超过36%部分一般可以以不当得利的名义要求借款人进行返还。 个人借贷法律支持的利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297 2022.04.17 -
01:41
民间借贷3分利息合法吗
民间借贷私人3分利息,如果将其转化成年利率则为36%,该年利率已经超过规定年利率24%部分的利息的规定,故是不受到法律保护的。根据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相关规定,借、贷两方约定的利率没有超过年利率为24%,如果出借人请求借款
833 2022.04.17 -
01:09
民间借贷2分利息合法吗
民间借贷2分利息,如果将其转化成年利率则就是24%,这一比例并未超过年利率24%部分的利息的规定,故受到法律保护的。根据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相关规定,借、贷两方约定的利率没有超过年利率为24%,如果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
3,39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