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对方提出离婚,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首先可以口头询问对方是否愿意离婚,对方愿意离婚的,可以签订离婚协议书,然后去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如果对方不愿意离婚,自己可以搜集证据去法院起诉离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果双方能就离婚、子女的抚养、财产的分割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双方亲自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如果双方不能就以上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想要离婚的一方可以去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离婚,被告经常居住地和住所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
如果双方能就离婚、子女的抚养、财产的分割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双方亲自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如果双方不能就以上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想要离婚的一方可以去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离婚,被告经常居住地和住所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
-
如何向对方提出离婚呢
首先,男女双方均愿离婚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的,可以到一方户籍所在地民政局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 其次,如果一方要求离婚的,另一方不同意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2021.04.08 218 -
如何向法院提出离婚
向法院起诉离婚:1.想离婚的一方向法院递交起诉状以及证据;2.法院对起诉进行审查;3.对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进行受理;4.对符合符合起诉的案件进行立案。需要注意的是,起诉不代表可以成功离婚。
2021.01.28 135 -
如何向法院提出离婚?
首先,准备起诉材料,包括起诉书、原告身份证、结婚证、孩子出生证明、被告户口本或居住证明以及夫妻感情破裂、子女抚养、财产情况等一系列的相关证据材料。 其次,到法院立案,符合立案条件的,法院会在5个工作日将起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对方在收到起诉状副
2021.01.02 129
-
如何向对方提出离婚
离婚申请要按下列方式提起: 1、通过起诉离婚的,当事人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胶民事起诉状、相关证明等材料; 2、通过协议离婚的,当事人订立书面离婚协议,亲自向民政局申请离婚登记,经过三十日离婚冷静期
2022-06-27 15,340 -
如何向对方提出离婚?
爱到尽头,复水难收,爱也悠悠,恨也悠悠。虽然情到尽处,但“离婚”二字,却很难开口。现代社会,包办、买卖婚姻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婚姻,不论现在如何悲怆、受伤和无奈,在起初时,总有一段相对美好的回忆。因此,
2023-06-13 15,340 -
如何向对方提出离婚呢?
1、首先可以口头询问对方是否愿意离婚,对方愿意离婚的,可以签订离婚协议书,然后去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如果对方不愿意离婚,自己可以搜集证据去法院起诉离婚。 2、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2022-12-03 15,340 -
如何向对方提出离婚呢
首先可以口头询问对方是否愿意离婚,对方愿意离婚的,可以签订离婚协议书,然后去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如果对方不愿意离婚,自己可以搜集证据去法院起诉离婚。
2022-06-24 15,340
-
00:47
彩礼钱法律是如何规定的2021
彩礼钱法律的规定如下:彩礼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彩礼一般是婚前所得,明确为缔结婚姻关系的赠与,应属于受赠方个人财产。对于双方没有结婚的,应当返还彩礼。已经结婚又离婚的,原则上彩礼不再返还。女方提出离婚彩礼不一定需要退,有权提出彩礼退还的情形具
8,300 2022.04.17 -
00:55
再婚女方提出离婚房产如何分配
再婚女方提出离婚,判断离婚之后房产权利的归属要考虑以下因素。房产购买于婚前还是婚后;房产登记与一方名下还是双方名下;父母是否出资。不同的情况,就会产生不同的权属认定。对于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
477 2022.10.08 -
01:05
2021年彩礼钱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彩礼钱的法律规定,具体如下:1、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2、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
1,15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