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案件移送是否构成中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不构成。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百三条都规定了执行中止的法定情形。显然,犯罪案件的移送不是执行中止的理由。执行中止有以下几种:1。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2、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有理由的异议;3、作为一方公民的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4、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5、人民法院已经受理以被执行人为债务人的破产申请;6、被执行人没有财产可以执行;7、执行标的物是其他法院或仲裁机构正在审理的案件争议标的物,需要等待案件审理完毕确定权属的8、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对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9、仲裁裁决的被申请执行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不执行请求,并提供适当的担保;10.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确实有错误,执行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或者上级法院提出审判裁定的。通过上述法定情况分析,显然,移送犯罪线索不是中止的理由。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六条执行中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中止的情形消失后,恢复执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犯罪中止是否构成犯罪
犯罪中止也构成犯罪。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是犯罪中止。这是一个简洁和一般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许多困难的问题。犯罪中止往往与犯罪既遂、未遂等停止形式相结合。单凭法律法规很难准确认定,需要明确把握犯罪中止的
2022.04.15 284 -
犯罪中止是否构成犯罪?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是不同的,是两种不同的犯罪形态。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而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
2020.12.24 150 -
犯罪中止是否构成犯罪
犯罪中止,是否构成犯罪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形来判断。对于中止犯,如果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如果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
2020.09.12 180
-
公安机关移送案件是否构成死亡中止情形
移送犯罪案件不构成暂停。犯罪嫌疑人长期潜逃,采取有效追捕措施仍不能逮捕案件,或者犯罪嫌疑人患有精神疾病等严重疾病不能接受讯问,丧失诉讼行为能力的,构成暂停刑事案件调查活动。
2021-12-22 15,340 -
犯罪中止是否构成犯罪既遂中止是否构成犯罪既遂
至于犯罪中止,目前的通说基本上认为犯罪既遂后不再有犯罪中止。
2021-12-05 15,340 -
民事案件移送公安后是否中止
法院立案没有数额限制。只要双方当事人存在民事纠纷,符合立案条件的,都可以到法院起诉,法院应当立案。起诉的条件,见《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2022-08-26 15,340 -
犯罪中止是否构成罪名
构成,犯罪中止本身就是犯罪状态,这个都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所以罪名存在,不过要看严重程度,有的可以不用处罚。 《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
2022-06-04 15,340
-
00:59
偷到手后又送回是犯罪中止吗
偷到手后又送回不是犯罪中止,是犯罪既遂,因为犯罪行为已经发生过了,送还回去的行为是事后行为。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
1,986 2022.05.11 -
00:50
轻微伤是否构成刑事案件
轻微伤不构成刑事案件。行为人造成他人轻伤的,应当属于刑事案件,涉嫌构成故意伤害罪,可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是构成轻微伤的,不属于刑事案件,只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公安机关调查后,发现因民间纠纷而打架,并且情节较轻的,
3,040 2022.05.11 -
01:16
检察院微罪不诉是否构成犯罪
构成犯罪,原因如下:1、该种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是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应该受刑法处罚的原则,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应当受到刑法的制裁,例如盗窃金额比较少的盗窃行为属于犯罪;2、检察院之所以不起诉是因为根据我国学界主张主流的实质犯罪论,该行为社会危害
2,834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