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是怎样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在法律领域,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往往是平等的民事法律主体,而行政诉讼就是我们通俗来讲的“民告官”行政诉讼提出的主体只能是非行政机关一方。 2、行政机关只能应诉,不能提出反诉或者上诉;而民事诉讼时可以提出反诉、上诉的。 3、在行政诉讼当中,非行政一方提出诉讼的依据是《行政诉讼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其针对的诉讼标的往往是行政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民事诉讼主要依据《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或者其他相关的法律。 4、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也是不一样的,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一般是三年,而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则是依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以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案件性质不同。行政诉讼解决的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间的争议;民事诉讼解决的是平等主体间的争议。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行政诉讼由相对人,利害关系人提起,民事诉讼双方都有权提起。举证责任不同。行政诉讼就具体行为是否合法由被告负举证责任;民事诉讼则谁主张,谁举证。是否使用调解不同。法律依据不同。
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区别如下:受案范围不同;诉讼种类不同;诉讼程序不同;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性质与任务不同;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主体、客体的不同;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中诉讼权利的不同;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举证责任的不同;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起诉和审理期限的不同。
-
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区别
两者的联系:从形式上看,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均表现为法院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对纠纷双方进行制裁,两者的基本原则大体相同,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行回避、合议、公开审理和两审终审制度,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干涉。但是
2022.09.03 249 -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联系与区别
1、两者的联系: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均表现为法院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对纠纷双方进行制裁,且法院审判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行回避、合议、公开审理和两审终审制度等。 2、两者主要区别在于:二者的诉讼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不同,民事诉讼是平等当事
2020.12.01 2,283
-
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相同点:都为诉讼法,程序法。不同点:规范的案件类型不一样。 1、民事诉讼一般情况下是“谁主张、谁举证”,只有在特殊侵权(如环境污染纠纷、医疗纠纷等)实行举证倒置。 2、行政诉讼一般情况下是举证倒置,原
2022-03-11 15,340 -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
1、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诉讼制度。2、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和其他诉讼参与者的参与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活动,以及这些活
2021-12-01 15,340 -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
两者的联系:从形式上看,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都表现为法院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对纠纷双方进行制裁。两者基本原则基本相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行回避、合议、公开审理和两审终审制度。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
2021-12-01 15,340 -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
第一,诉讼的前提不同。提起民事诉讼是基于一方当事人的民事实体权利受到侵害或与另一方当事人就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而提起行政诉讼是基于原告对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异议。二是诉讼主体不同。行政诉讼中的原被告
2021-12-01 15,340
-
01:47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区别与联系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联系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方式。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区别如下: 1、处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处理机关是不同的,前者是行政机关,后者是人民法院,即司法机关; 2、性质不同。行政复议机关的复议行为属于行政行为,是一种行
5,125 2022.05.11 -
01:01
诉讼参与人和诉讼参加人的区别
诉讼参与人和诉讼参加人的区别如下: 两者的对象范围不同。民事诉讼参加人是指除当事人以外的参与民事诉讼并在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负担一定诉讼义务的参与人,包括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民诉诉讼参与人包括:诉讼
5,434 2022.05.11 -
01:00
行政诉讼申请复议或诉讼的期限是多久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期限在法律上的规定是不一样的,关于行政复议,期限是六十日,是从公民知道该行政行为之日起起算的。关于行政诉讼,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先经过行政复议再进行行政诉讼,这种情况下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期限是十五日,是从公
3,035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