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的二次工伤如何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无论是几次工伤,只要受到工伤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面申请赔偿。在同一单位发生两次工伤,按照其在同一用人单位发生工伤的最高伤残级别,计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二次工伤也应当按照工伤赔偿标准来进行赔偿。工伤赔偿标准,又称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是指工伤职工、工亡职工亲属依法应当享受的赔偿项目和标准。 (一)治(医)疗费。治疗工伤所需费用必须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外地就医交通费、食宿费。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四)康复治疗费。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五) 辅助器具费。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六)停工留薪期工资。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七)生活护理费。由所在单位负责。 (八)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偿标准是根据工伤职员伤残等级确定,不同等级,赔偿标准不同。 (九)伤残津贴。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十)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十一)丧葬补助金。职工因工死亡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十二)供养亲属抚恤金。职工因工死亡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 (十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
员工工伤如何赔偿
职工被认定为工伤的,依法可获得下列赔偿: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其他。
2020.02.25 131 -
二次入职员工赔偿金如何计算
二次入职员工赔偿金这样计算,即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每工作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2020.10.31 242
-
二次工伤如何赔偿?
工伤赔偿标准,又称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无论是几次工伤,只要受到工伤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面申请赔偿。 工伤赔偿项目有:医疗费、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辅助器具费、一次性伤残补助
2023-07-11 15,340 -
二次工伤如何赔偿
1、职工再次发生工伤,应当对新伤评定伤残等级,并按照新伤评定的伤残等级和再次工伤时的本人工资,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至十级伤残的,按照《条例》规定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
2022-08-08 15,340 -
第二次工伤如何赔偿
与用人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后,用人单位也再未对其进行劳动管理,其伤情变化是否与原先的工伤事故之间具有关联性也无法确定,即使鉴定机构作出了复查鉴定结论,也不宜根据该鉴定结论主张其工伤保险待遇差额。
2022-08-10 15,340 -
发生工伤人员如何进行二次赔偿
职工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期间多次发生工伤的,符合《条例》第三 十六、第三十七条规定领取相关待遇时,按照其在同一用人单位发生工伤的最高伤残级别,计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2023-07-27 15,340
-
01:17
工厂裁员员工如何赔偿
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年支付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工作时间不足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给予经济补偿。公司由于自身发展,公司可能需要裁员,其实是提前
823 2022.04.17 -
00:52
工地上工伤如何赔偿
工地上工伤赔偿的程序如下: 1、工伤认定的前提是证明用人单位和受伤职工存在劳动关系; 2、申请工伤认定; 3、申请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在收到工伤认定书后而且伤情稳定之后,就可以准备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了; 4、确定赔偿标准。工伤赔偿项目每个地方的
773 2023.01.04 -
01:18
企业裁员如何赔偿员工
公司要裁员,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最高不得超过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
956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