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怎样构成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法律规定,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构成是:该罪的客体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该罪的主体是行政执法人员;该罪在主观上是故意的心态;该罪在客观上表现为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何严重的行为。
《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四百零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符合以下条件才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1、侵犯的客体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何严重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为行政执法人员。 4、在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构成要素应有: (一)主体要件:主体为行政执法人员; (二)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三)客体要件:客体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 (四)客观要件:表现为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行为。
-
怎么样才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符合以下条件才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1、侵犯的客体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何严重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为行政执法人员。 4、在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
2020.12.09 138 -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构成要件?
我国刑法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
2020.01.06 137 -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构成条件?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构成条件为: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何严重的行为。 3、本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是行政执法人员。 4、本罪在主
2020.11.26 130
-
怎样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符合以下条件才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1、侵犯的客体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何严重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为行政执法人员
2023-08-20 15,340 -
怎么样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下列要件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1、侵犯的客体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何严重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是行政执法人员。
2023-08-25 15,340 -
怎么样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下列要件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1、侵犯的客体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何严重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是行政执法人员。
2023-06-14 15,340 -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怎么构成的?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构成要件是:客体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主体是行政执法人员;客观上表现为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情形;主观上是故意的心态。
2023-09-23 15,340
-
01:07
私营舞弊罪怎么判严格意义上说,我国没有营私舞弊罪,但是对于营私舞弊的行为,我国刑法有徇私舞弊罪进行规制。徇私舞弊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和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和权力,对明知是无罪的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故意颠倒黑白
1,625 2022.04.17 -
00:50
轻微伤是否构成刑事案件轻微伤不构成刑事案件。行为人造成他人轻伤的,应当属于刑事案件,涉嫌构成故意伤害罪,可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是构成轻微伤的,不属于刑事案件,只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公安机关调查后,发现因民间纠纷而打架,并且情节较轻的,
3,086 2022.05.11 -
01:21
要怎样构成交通肇事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违反交通法规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即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存在以下情形的,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1、死亡一人或重伤达三人,肇事人对事故负有全部或主要责任;2、死亡达三人,肇事人对事故负同
1,13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