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全责不垫付会被判刑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会不会被判刑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1、如果肇事者负事故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的,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比如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则构成交通肇事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2、如果肇事者不负事故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的,则没有刑事责任,不会被判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管肇事者是否要被判刑,都应该按交警认定的责任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法律未规定肇事方有先行垫付的义务。交警不会确定赔偿金额,不会强迫肇事方垫付,只能组织双方调解,调解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如果调解不成由法院判决。我国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只有法院和仲裁机构的调解书。所以在判决之前任何的支付都要肇事方自己愿意,谁都不能强迫他。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需要救治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以费用而拖延救治。肇事车辆已参加交强险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内垫付;未参加交强险的或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事故救助基金先行垫付抢救费用。法律中没有硬性规定要求交通事故责任方垫付,但是一般情况下,出于人道主义考量,肇事者还是会先行垫付抢救费用、医药费用的,没有人会看着伤者血流不止、无法医治的。
交通事故全责方不垫付的,没什么后果。交强险会依法垫付抢救费用,但如果之后,肇事者不赔偿或者没钱赔偿的,那么很可能面临法律的处罚,如果无力赔偿的数额达到一定的范围,还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
交通事故全责,但没钱垫付,该怎么赔偿
如果对方负事故全部责任,双方都无能力垫付医药费的,主要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处理: 1、由对方高其保险公司提出申请,由对方的保险公司先行赔偿交强险的医疗费用赔偿10000元; 2、向处理事故的交警部门反映情况,则交警部门通知当地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
2024.05.18 9 -
交通事故我全责,对方的维修费我该垫付吗
你全责,对方的所有损失都应当由你方承担,包括维修费。但如果你有交强险和商业保险,对方的损失应当先由保险赔偿,超过保险限额的部门由你承担。对方维修的费用,你可以垫付,然后拿票据找保险公司理赔;也可以不垫付,待对方起诉后再赔偿。
2023.03.10 12
-
交通事故全责,全责方要垫付住院费用吗?
依据我国人身损害司法解释的规定,交通事故的全责方要不要赔偿误工费,要依据受害春是否因交通事故收入减少而定,如果收入减少的,就可以主张误工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2022-08-19 15,340 -
交通事故,受害方全责,车主垫付,可以吗
一般情况下受害方可以自行垫付医药费。也可以先要求对方保险公司垫付。超出部分由受害方垫付。《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在一些特别情况下,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 首先,垫付前
2022-05-07 15,340 -
交通事故负全责可以给对方垫付交通费用吗
交通费用能不能得到赔偿与提供的证据有关,交通费的产生必须与交通事故造成的结果有直接关系,另外需要提供相关的凭证或发票,否则很难得到支持。
2023-06-02 15,340 -
交通事故后,对方全责,我该不该垫付点钱?
有两种选择: ①让其家人自行垫付,然后起诉法院和保险公司,这样最后你赔的钱可能会少点; ②你先垫付,然后自己找保险公司报销,这样最后你赔的钱可能会多一点; ③你可以要求保险公司现在一万的强制险医疗份额
2022-02-18 15,340
-
00:55
对方全责不垫付怎么办
对方全责不垫付的,受害者只能是通过交警队的主办警官出面,为其作出协调,责令肇事方积极面对事故的善后,并且为受害者垫付相关的医疗费用费用。不过为让受害者的损害程度降到最小,如果肇事方在经济方面不存在问题,那么也可以受害者先行垫付费用,积极配合
1,989 2022.04.17 -
01:30
全责垫付需要注意什么
一般在发生交通事故,承担全部责任的一方,都会承担受伤者的医药费,在全责垫付时一般会有一个预付凭证一定要垫付人自己拿着,然后在办理出院手续时,注意把相关住院费用清单以及医药费发票将由全责垫付的一方进行收管,如果当事人再次到医院进行复查或者就诊
786 2022.04.17 -
01:12
交通事故我全责对方死亡判几年
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并且对该起交通事故负有全责,此种情况下,行为人就触犯了交通肇事罪,一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是,具体会被处何种刑罚以及多少刑期,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的犯罪情节严重程度来判断。 《刑法》第一百
887 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