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债权继承怎样继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四条的规定,公司合并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的公司或者新公司继承。 第一百七十三条规定,合并方应当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在报纸上公布。债权人可以要求公司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偿还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偿还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四条 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 第一百七十三条 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第一百七十六条 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债权、债务的承继,是指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立的公司,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因合并而灭的公司对外的债权与债务。根据主体的承继性原则,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
-
债权应该怎样继承
债权人死亡后,其债权作为合法财产进行继承。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没有遗嘱的按照法定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
2021.04.03 134 -
继子女的继承权该怎样继承
继子女与继父母形成的事实扶养关系才有继承权。 法律上规定,与继父母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对继父母的财产享有继承权。 因为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形成了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继子女可以成为被继承人的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 根据《民法典》第一
2021.04.12 216 -
承租权怎样继承
承租权可以继承,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等其他合法财产。
2021.04.07 127
-
公司继承股权要继承债务吗
不一定。 1、作为公司的股东在其去世之后,合法继承人是可以继承其在公司的股东资格,当然这个时候要注意,如果该公司章程中有特殊规定的话,那么继承股东资格可能就会受限。看公司章程有没有对股东资格的继承问题
2022-05-24 15,340 -
公司债权债务承继
对于公司债权债务承继,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由于财产的整体转让并未改变双方债权人原有的地位,因此,一般不必经合并双方债权人的同意。合并后存续的公司
2022-07-04 15,340 -
债权可以继承吗,怎样继承
债权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原则上可以由继承人继承。《民法典》第一百一百二十二条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第一百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继承开始
2021-12-20 15,340 -
公司的债权债务怎么继承
对公司股东的股权继承的方式和法律规定与一般继承一致,继承人如果选择继承公司的债权债务,那么就需要承担被继承人生前的债务,但是债务范围只以被继承人的财产为限,超出的部分,继承人就不需要承担责任。
2021-07-29 15,340
-
01:04
继承法继承财产债务怎么办
如果继承遗产时,被继承人生前尚有债务未清偿的,则继承人应当以其所继承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对被继承人的债务进行清偿。若债务已超过遗产实际价值的,超出部分继承人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继续偿还;若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则无义务偿还债务。而当法定继承、遗嘱继承
1,398 2022.04.17 -
01:09
遗产继承权顺序怎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有关法定的继承人范围及继承顺序的规定,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一顺序中提到的子女,一般包含了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以及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具
2,537 2022.04.17 -
00:56
继承人什么被继承人的丧失继承权
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情形有: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3、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
781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