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变造公司债券罪的既遂犯?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构成变造公司债券罪既遂的处罚是:变造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到十万元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到二十万元罚金。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八条 伪造、变造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变造企业债券罪的刑事责任有三种情形: 1、犯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 2、如果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3、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规定处罚。
变造公司债券罪既遂的量刑: 1、构成变造公司债券罪既遂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1-10万元罚金; 2、变造公司债券的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2-20万元罚金; 3、如果单位犯本罪的,应对单位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
变造公司债券罪既遂如何处罚?
变造公司债券罪既遂的处罚: 1、数额较大的,既遂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 2、数额巨大的,既遂应当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020.03.22 105 -
变造公司债券罪既遂如何量刑
变造公司债券罪既遂的量刑: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该罪侵犯的是国家对有价证券的管理制度,扰乱、破坏金融市场的正常秩
2020.12.22 143 -
变造公司债券罪既遂如何判刑?
变造公司债券罪既遂的判刑为:犯此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有价证券的管理制度,扰乱、破坏金融市场
2020.04.02 104
-
变造公司债券罪的既遂如何量刑
变造公司债券罪既遂的量刑: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该罪侵犯的是国家对有价证
2022-06-19 15,340 -
变造公司债券罪既遂如何处罚?
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并处或者单处I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
2022-10-02 15,340 -
既遂变造公司债券罪如何量刑
变造公司债券罪既遂的量刑: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该罪侵犯的是国家对有价证
2022-06-01 15,340 -
变造公司债券罪既遂如何量刑?
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并处或者单处I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
2022-09-27 15,340
-
01:08
什么是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首先,伪造与变造是两个罪名。伪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指的是犯罪嫌疑人以使用为目的,模仿真实有效的股票、公司企业债券制造的假的股票、公司企业债券。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对真实有效的股票、公司企业债券通过涂写、填补等方式,
1,567 2021.04.25 -
00:57
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立案标准根据刑法的规定,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有价证券管理法规,伪造、变造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并且数额较大的行为。这一个罪名是选择性罪名,也就是说,只要实施上述方式的其中之一,或者涉及其中一个对象的,都会构成这一罪名
1,151 2022.04.17 -
01:07
犯重婚罪是如何认定的如果犯罪嫌疑人符合下面四个要件,就构成了重婚罪: 第一,犯罪嫌疑人属于达到了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具体包括两类:一是明知道他人有配有,虽然自己未婚,仍然与他人结婚的;二是自己已经结婚并且没有离婚,却仍然与他人再次结婚的
9,31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