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积极退还一般怎么判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积极退还的,量刑幅度减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实施修订后常见犯罪量刑指导意见的通知》规定,退还赃物、退还赔偿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退还赃物、退还赔偿行为可以弥补损害结果的程度、退还赃物、退还赔偿金额和自主程度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罚的30%以下
《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第三条 12、对于退赃、退赔的,应当综合考虑犯罪性质,退赃、退赔行为对损害结果所能弥补的程度及退赃、退赔数额等情况确定从宽的幅度。 (1)全部退赃、退赔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30%; (2)部分退赃、退赔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 (3)积极配合办案机关追缴赃款赃物,未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或者较大经济损失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积极退还的,在量刑幅度上会有所减少。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积极退还的,在量刑幅度上会有所减少。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积极退还怎么判?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积极退还在判决时,可以减轻处罚。退脏了的判刑为全部退赃、退赔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30%,部分退赃、退赔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退赃是指犯罪分子退出赃物、赃款的行为。
2020.04.05 322 -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积极退还该怎么判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积极退还的,在量刑幅度上会有所减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实施修订后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的通知》规定,对于退赃、退赔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退赃、退赔行为对损害结果所能弥补的程度,退赃、退赔的数额及主动程度等情况,可以
2020.09.05 349 -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积极退还累计罪怎么判
犯罪分子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既遂后,积极退还赃款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对该犯罪分子适用的处罚规定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三年
2020.10.09 102
-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否需要积极退还?
在判决中,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可以减轻处罚。脏的判决是全部返还赃物偿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30%,有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返还赃物是指犯罪分子返还赃物、赃款的行为。
2021-11-05 15,340 -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一般怎么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六十三条【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2022-05-23 15,340 -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一般判几年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量刑,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要考虑数额,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情节,以及积极退赃、认罪悔过等酌定从轻情节。因此,并不仅仅以数额来量刑的。如果纯粹以数额论:应当判处5年以上的有
2022-07-16 15,340 -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一般判多久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公司、企
2021-08-30 15,340
-
01:01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量刑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是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是非法收受他人的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其中收受他人财物包括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
5,359 2022.04.15 -
01:03
非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罪立案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罪这一罪名,而是规定了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关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这一罪名而言,行为人如果主观上具有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
2,354 2022.04.17 -
01:06
非国家工作人员有渎职罪吗
非国家工作人员有渎职罪。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渎职侵权犯罪的主体主要包括两大类: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2、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在依照法律
5,183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