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需要司法所同意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刑法第82条、第79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符合法定假释条件的,裁定予以假释。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对有期徒刑犯的假释,应当由罪犯所在的刑罚执行机构提出假释建议书,提请当地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对无期徒刑犯的假释(包括原判死刑缓期执行已经减为无期徒刑的罪犯),应当由罪犯所在的刑罚执行机构提出假释建议书,报请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厅(局)审查同意后,提请当地高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 人民法院根据刑罚执行机构提交的假释建议书,经合议庭审理,如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并不致再危害社会,就依法作出假释裁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假释不需要司法所同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按照对犯罪分子减刑的相应程序进行。而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是由执行机关向法院提出相应的建议。但是,刑罚的执行机关一般是监狱,不包含司法所,因此,不需要司法所同意。
假释不需要司法所同意。 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法院根据刑罚执行机构提交的假释建议书,经合议庭审理,如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并不致再危害社会,就依法作出假释裁定。 《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
假释需要司法所同意吗
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那么,假释需要哪个部门批准,需要司法所同意吗?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
2020.09.09 116 -
假释需要征得司法所同意吗?
假释不需要司法所批准。司法所并不是批准假释的决定部门,而是执行监督的部门。法律规定,对于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
2020.04.24 158 -
司法局同意能假释吗
不是司法局同意就能假释。假释需要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假释属
2022.07.02 388
-
假释需要司法所同意吗
假释不需要司法所同意。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法院根据刑罚执行机构提交的假释建议书,经合议庭审理,如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并不致再危害社会,就依法作出假释裁定。
2022-06-05 15,340 -
同意假释一定要得到司法所吗
假释不需要司法所同意。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法院根据刑罚执行机构提交的假释建议书,经合议庭审理,如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并不致再危害社会,就依法作出假释裁定。
2022-05-13 15,340 -
假释需要去司法所报到吗
1、《刑法》第八十五条【假释考验及其积极后果】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2、《
2022-07-21 15,340 -
假释要去司法所吗
把你手中的有关假释的材料拿到当地司法所,然后由司法所把假释到期的相关材料送到司法局,确认到期后,有司法所代表司法局向你所在地社区宣布你的假释考验期满,成为自由人了。
2022-08-09 15,340
-
00:59
假释需要哪些条件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假释条件如下:1、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2、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
2,014 2022.04.17 -
01:03
假释需要什么样的流程
假释的流程主要有以下几项:1、执行机关提交假释的书面申请,报请服刑人监狱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核裁定;2、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对执行机关的申请进行审理;3、法院合议庭在审查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和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具体事实后作出是否
4,669 2022.04.15 -
01:12
假冒专利罪法条及司法解释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其中,“情节严重”指的是非法经营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或者给专利权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等情形。 根据相
1,53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