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贷款协议纠纷诉讼主体资格如何确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法规标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委托贷款协议纠纷诉讼主体资格的批复【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发文字号】法复[1996]6号【发布日期】1996.16【实施日期】1996.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委托贷款协议纠纷诉讼主体资格的批复(法复〔1996〕6号)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关于有委托贷款协议的借款合同如何确定诉讼主体问题的请示》(川高法〔1995〕193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在履行委托贷款协议过程中,由于借款人不按期归还贷款而发生纠纷的,贷款人(受托人)可以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贷款人坚持不起诉的,委托人可以委托贷款协议的受托人为被告、以借款人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六日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以股权转让合同的签订人,即股权的转让人和受让人作为原被告;另外,在涉及办理股权工商变更登记等事项方面还涉及利害关系人公司,所以还可以将公司列为第三人。
第一,起诉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第二,起诉人与具体行政行为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只要具备上述两种情形中的一种,便可认定其符合行政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
-
如何确定行政诉讼主体资格
我国现行法律对行政诉讼原告的要求是适格,即构成原告资格的条件是:第一,起诉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第二,起诉人与具体行政行为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只要具备上述两种情形中的一种,便可认定其符合行政诉
2020.03.12 114 -
如何确定离婚诉讼的主体资格
离婚诉讼的主体资格的要求,是要求提起离婚诉讼的人必须符合的要件,不具备这些基本要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离婚诉讼的提起,必须是婚姻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其他任何第三人均不得以诉讼当事人的身份提出离婚诉讼; 2、提起离婚诉讼的一方,必须与被告
2021.04.04 172 -
如何确定行政诉讼的主体资格
行政诉讼中的原告一般是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如果可作为原告的公民死亡的,则由其近亲属起诉;如果作为原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的,则由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来起诉。
2020.06.16 144
-
委托贷款合同纠纷诉讼主体怎么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委托贷款协议纠纷诉讼主体资格的批复(法复〔1996〕6号)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有委托贷款协议的借款合同如何确定诉讼主体问题的请示》(川高法〔1995〕193号)收
2022-07-13 15,340 -
委托贷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纠纷诉讼主体资格的批复是什么?
委托贷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纠纷诉讼主体资格的批复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有委托贷款协议的借款合同如何确定诉讼主体问题的请示》(川高法〔1995〕193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在履行委托贷
2022-08-29 15,340 -
委托理财合同纠纷诉讼主体是如何的。
1、从协议的名称看,有委托投资、合作经营、合伙经营、借款等,但其实际内容大都约定了保本、支付固定收益等条款。尽管协议所用名称不一样,但协议的内容基本为委托理财。 2、从协议签定的主体看,有委托双方签定
2022-08-05 15,340 -
房产纠纷的诉讼主体如何确定
确定房地产工程纠纷诉讼主体: 1、建设单位内部职能部门签订建筑合同的,是建设单位; 2、建筑企业分支机构签订建筑合同的,是分支机构; 3、借用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和他人名义签订建筑合同的,是借款人和贷款
2021-11-06 15,340
-
01:56
委托合同纠纷的管辖地怎么确定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十八条的规定,确定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时,分三个层面处理。 首先,当事人在合同中对合同履行地点有约定的,则按照约定确定合同履行地,从而确定合同履行的管辖法院,除该条第三款规定情形外,不考虑该合同是否已经实际履行以及实际履行地点
1,966 2022.04.17 -
00:55
合同纠纷起诉地点如何确定
合同纠纷的起诉地点,应当根据合同履行地或者被告住所地进行确定。当事人因合同纠纷去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进行管辖,合同履行地应当根据合同的内容进行确定,双方当事人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
1,380 2022.04.17 -
00:51
委托合同确定无效如何处理
委托合同确定无效之后,当事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一种方式就是以对方协商的方式,通过协商确认具体的补救方法。例如:双方可以协议决定具体的合同返还金额、返还标的物的方式以及其他方法。另外,当事人还可以向对方主张缔约过失责任
992 202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