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对非法储存枪支罪判决有何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非法储存枪支罪既遂的处罚: 构成本罪既遂的,一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有严重犯罪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单位犯本罪的,处以相应相应的罚款,对其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相应的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非法储存枪支罪判刑的最新规定是:行为人实施该犯罪行为,一般情节会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储存枪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枪支弹药管理的法规,非法储存枪支的行为。
构成非法储存枪支罪的,相应的量刑规定是:犯本罪的,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指的是违反国家枪支弹药管理法规,私自制造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其主观上出于故意,并具有牟利、抢劫、报复杀人或其他目的。
-
非法储存枪支罪如何判刑?
非法储存枪支罪一般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述的规定处罚。
2020.03.01 111 -
非法储存枪支罪的判刑
构成非法储存枪支罪既遂需要接受的处罚有:犯本罪的,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指的是违反国家枪支弹药管理法规,私自制造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其主观上出于故意,并具有
2020.03.01 123 -
刑法对非法储存枪支罪已遂有哪些法定规定
我国《刑法》中对非法储存枪支罪的既遂所适用的定罪标准为:一般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储存枪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枪支管理的法规,非法储存枪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020.09.25 118
-
非法储存枪支罪判刑最新规定?
非法储存枪支罪判刑的最新规定是:行为人实施该犯罪行为,一般情节会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储存枪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枪支弹药管理的法规
2022-06-07 15,340 -
非法储存枪支罪判刑有哪些
非法储存枪支罪判刑的最新规定是:行为人实施该犯罪行为,一般情节会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储存枪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枪支弹药管理的法规
2022-06-09 15,340 -
《刑法》对非法储存枪支罪的处罚?
非法储存枪支罪的定罪处罚是:可以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可以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储存枪支罪是指非法储存枪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
2021-12-12 15,340 -
如何量刑非法储存枪支罪?
中国刑法非法储存枪支罪的量刑:一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一般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储存枪支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储存枪支的行为。
2021-11-25 15,340
-
01:11
如何认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我国是禁止任何人非法持有、隐藏枪支弹药的。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我国枪支管理的规定,私自挪用、隐藏枪支弹药,危害公共安全且拒不交出的行为。认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有以下几点,分别是: 1、行为人
910 2022.04.15 -
01:26
犯非法持有枪支罪后该如何减刑被告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自己持有枪支的行为,有认罪认罚、坦白、自首、立功等情节的,法院会酌定考虑从轻或减轻刑罚。同时,具备精神病人、聋哑人或盲人、初犯或偶犯等情节,也可以从轻或减刑。 非法持有枪支罪,是指违反枪支、弹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
834 2022.04.17 -
00:52
犯非法持有枪支罪被抓后多久判刑犯非法持有枪支罪被抓二个月内宣判。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人民法院对非法持有枪支案件什么时候判刑是没有具体规定的。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经上一级人
758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