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不得约定试用期、最长期限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劳动合同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有些用人单位钻了劳动法的空子,利用《劳动法》关于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的规定,将劳动者的试用期定为三到五个月,每当劳动者的试用期到期,以劳动者不合格为由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再次招聘其他劳动者。《劳动合同法》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未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的规定,同时不得单独约定试用期。明确具体提供试用期问题保护工人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情况下不得约定试用期,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如果用人单位让劳动者成为非全日制用工,并且要求劳动者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合同履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劳动合同,不能约定试用期。除此之外,如果劳动合同只约定了试用期,试用期也不成立,该期限只能作为劳动合同期限。
-
哪些情况下不得约定试用期
在下列情况下不得约定试用期: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已经约定过了一次试用期;双方签订的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其约定的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等。
2020.09.03 106 -
不得约定试用期的情况
下列情况不能约定试用期: 1、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2、合同履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劳动合同; 3、非全日制用工。此外,若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即为劳动合同期限。
2020.11.04 139
-
什么情况下不允许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作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互了解、相互考察的期限,对劳动关系的长期稳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正基于劳动合同的长期性考虑,法律明确规定三种情况下不可约定试用期,这三种情况分别是: 1、以完成一定工作任
2022-06-27 15,340 -
什么情况下不允许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作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互了解、相互考察的期限,对劳动关系的长期稳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正基于劳动合同的长期性考虑,法律明确规定三种情况下不可约定试用期,这三种情况分别是: 1、以完成一定工作任
2022-07-16 15,340 -
试用期最长期限规定试用期的最长期限是多长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约定试用期,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试用期是指使用者对新招聘的员工思想品德、劳动态度、实际工作能力、身体状况等进一步调查的时间。《劳动合同法》对滥用试用期、试用期过长的问题作出
2021-10-20 15,340 -
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多久
(一)试用期属法律规定的约定条款之一。由于试用期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则必须在证明了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后,才能与劳动者解除劳动
2022-04-26 15,340
-
01:15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延期交房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以延期交房的情况主要有两种: 1、由于政府手续延迟办理,或者因为施工延迟、市政配套延迟等情况导致的房屋延期交付,购房者应当给开发商一定的宽限,双方可以约定将交房时间延后; 2、因情势变更或者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延期的,开
575 2022.04.17 -
01:10
试用期和劳动合同期限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如果劳动合同的时间期限为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那么试用期不可以超过1个月; 如果劳动合同所约定的时间为1年以上不满3年的,那么对应的试用期不能超过2个月; 对于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是3年以上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9,093 2022.04.15 -
00:53
延期缴纳税款最长不得超过
延期缴纳税款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一般情况下,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
6,275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