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全责要我那个驾驶证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需要。无论是哪一方全责都需要双方提供驾驶证,行驶证等资料供交警登记。后期发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时需要这些信息。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八条: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一)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二)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经过(三)道路交通事故证据及事故形成原因的分析;(四)当事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或者意外原因;(五)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名称和日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由办案民警签名或者盖章,加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专用章,分别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复核,调解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期限。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三十五条 交通警察应当核查当事人的身份证件、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等。 对交通肇事嫌疑人可以依法传唤。对在现场发现的交通肇事嫌疑人,经出示《人民警察证》,可以口头传唤,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嫌疑人到案经过、到案时间和离开时间。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无论哪一方是全责,双方都需要提供行驶证、驾驶证等资料上交给交警做登记。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载明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
对方全责,还是需要提供你的行驶证和驾驶证的,因为车子被撞,无论是那方全责都需要双方提供驾驶证、行驶证等资料供交警登记。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八条规定,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状况。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由办案民警签名或者盖章,加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专用章,分别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复核、调解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期限。所以,提供行驶证和驾驶证是非常必要的。
-
对方全责要我行驶证驾驶证吗?
需要。无论是哪一方全责都需要双方提供驾驶证、行驶证等资料供交警登记。后期出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时需要这些信息。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八条: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
2020.05.11 228 -
-
对方全责需要我驾驶证吗
对方全责需要我方行驶证驾驶证。驾驶证属于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基本信息,无论是哪一方的责任都需要双方提供驾驶证、行驶证等资料供交警记入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2020.08.10 272
-
对方全责我需要驾驶证吗
对方要求你的驾照,因为在交通事故现场,交警会核实当事人的身份证件、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等。
2021-11-04 15,340 -
对方全责我没有驾驶证
这种情况建议报交警处理,先由交警部门出具责任认定书分清责任。如果构成人身损害或者伤残的建议先去司法鉴定中心做伤残等级鉴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
2022-01-31 15,340 -
对方全责, 我没有驾驶证
由交警作出事故责任认定,出具事故认定书。如果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不服,自接到之日起3日内向上一级交警部门申请复核,仍不服的,可以搜集证据由法院做最终责任认定。将对方及其投保的保险公司作为共同被告起诉,所造
2022-03-13 15,340 -
对方全责, 我没有驾驶证, 对方只有驾驶证和电动车驾驶证
可以让交警部门通知对方,让交警主持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的话,可以找对方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进行赔偿,如果保险公司也拒绝赔付的话,就只能收集相关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你自身的权益。 误工
2022-01-22 15,340
-
01:08
对方无证驾驶全责吗通常情况下,无证驾驶方是须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但是,如果一方虽无证驾驶,但不是导致交通事故形成的原因的,其行为按有关法律来进行处罚,不认定其过错责任。 如果事故中的当事人都有责任,那么承担责任的多少,就由双方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以及过错程度
3,467 2022.06.25 -
01:02
交通事故全责对驾驶员的处理交通事故全责对驾驶员的处理如下:向保险公司说明情况并提交相应的材料,先由承保机动车强制保险的保险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承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仍然不足或者没有投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由侵
2,826 2022.04.17 -
01:12
交通事故我全责对方死亡判几年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并且对该起交通事故负有全责,此种情况下,行为人就触犯了交通肇事罪,一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是,具体会被处何种刑罚以及多少刑期,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的犯罪情节严重程度来判断。 《刑法》第一百
1,030 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