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出轨有哪些法律规定,婚内出轨是否涉及犯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对出轨的法律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九十一条【离婚损害赔偿】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 (二)与他人同居; (三)实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夫妻不忠行为,通常说就是“婚外情”,我国法律上主要规定了三种夫妻不忠行为,即:通奸、同居、重婚。 1、通奸:指偶尔与婚外异性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关于通奸的法律后果:无过错方针对通奸行为一方提起的损害赔偿主张,严格说是缺乏法律依据的。法院一般会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作考虑,适当照顾无过错的一方,即让与他人通奸一方适当少分财产。 2、同居:最高法司法解释将此定义为“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同居的法律后果:这是民法典明确规定的过错行为,行为人为过错方,另一方可以要求损害赔偿,理论上说,除了少分或者不分财产外,还存在以其个人财产作出赔偿的可能性。 3、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居住生活,且周围的人也认为其为夫妻,则构成重婚罪;此外,明知他人有配偶还为上述行为的,同样构成重婚罪。 重婚罪的法律后果:构成重婚罪,除需要依据刑法的规定承担刑事责任外,在民事上,婚姻中的无过错方在离婚时仍可主张损害赔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婚内出轨一般不会涉及犯罪。婚内出轨只有与他人办理结婚登记或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才会涉嫌重婚罪,其他情况一般都是道德行为或者违法行为,并不涉及犯罪。
婚内出轨法律规定如下:国法律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如果夫妻一方婚内出轨重婚或与他人同居,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
民法律对婚内出轨都有哪些规定?
婚内出轨的规定如下:我国法律明确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有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时,人民法院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因与他人同居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2021.01.07 156 -
婚内出轨以出轨罪离婚的法律有哪些
婚内出轨以出轨罪离婚的法律有: 1、有配偶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居住生活,且周围的人也认为其为夫妻,则构成重婚罪;此外,明知他人有配偶还为上述行为的,同样构成重婚罪; 2、重婚罪的法律后果,除需要依据刑法的规定承担刑事责任外,在民事上,婚姻
2022.03.22 176 -
法律对出轨的规定有哪些
法律规定当出轨行为构成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时,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法院调解无效应当准予离婚。而且这属于法定过错情形,离婚时无过错的一方可以请求离婚损害赔偿。
2022.06.11 86
-
婚内出轨会涉及犯罪吗
婚内出轨一般不会涉及犯罪。婚内出轨只有与他人办理结婚登记或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才会涉嫌重婚罪,其他情况一般都是道德行为或者违法行为,并不涉及犯罪。
2022-06-06 15,340 -
婚内出轨会涉及刑事犯罪吗
婚内出轨一般不会涉及犯罪。婚内出轨只有与他人办理结婚登记或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才会涉嫌重婚罪,其他情况一般都是道德行为或者违法行为,并不涉及犯罪。
2022-06-10 15,340 -
婚姻中出轨能否违法,能否涉及犯罪?
出轨,一般是指: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夫或妻一方与婚外异性发生性关系。有外遇是违法的,但根据具体情况,违法的法律后果不尽相同。
2022-07-28 15,340 -
2022年婚内出轨会涉及犯罪吗
婚内出轨与相关法律所禁止的婚内与他人同居是不同的,婚内与他人同居是指与配偶婚内期间,长期的与第三方不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行为,有该行为的一方在离婚时应当给予无过错的配偶相应的离婚损害赔偿,并不涉
2022-11-29 15,340
-
01:23
婚内出轨是不是触犯法律
婚内出轨明显违反婚姻法关于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的法律规定。如果婚内出轨构成与他人同居,在离婚时可以作为感情破裂的原因,如果无过错方坚持要求离婚,人民法院一般会支持离婚。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能够明确证明夫妻感情已经破裂的事实证据,人民法
4,330 2022.04.17 -
01:20
一方出轨离婚法律规定
一方出轨离婚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财产的分割问题上。财产分割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首先,区分是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个人财产包括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其
2,055 2022.04.17 -
01:15
婚内出轨怀孕犯法吗
如果只是单纯的出轨怀孕,是不触犯法律的,只是可能在离婚案件中少分一些财产。但是如果构成重婚的,涉嫌重婚罪。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重婚罪的构成要件有以下三个:1、客体:重婚罪侵犯的客体是我国的一夫一妻制度;2、主观方面:明知或者故意;3、客观方
4,10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