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XX会调解后解除劳动合同后还能再法院上诉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达成协议调解书送达的不能提起诉讼,但可以申请再审。根据《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庭裁决前,应当先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当事人不能向人民法院提前民事诉讼。但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申请再审。申请再审期间,不停止调解书的执行。《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四十二条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一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再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主要有三种情况: (1)普通第三人的调解没有强制执行力,反悔后可以向法院起诉。 (2)对于仲裁机构达成的调解协议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协议,或者请求确认协议无效。此时需要对自己的诉讼请求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3)人民法院制定的民事调解书。一旦签收就产生法律效力,不可以上诉。
解除劳动合同又录用还能上保险。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
法院完成调解后还能上诉吗
不能,调解书是不能上诉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
2020.12.30 680 -
-
上诉后还能调解吗
上诉后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书签了是不能上诉、也不能再次起诉的。调解书可以提出异议,如果调解书与当初的调解协议不一致,那么可以提起异议,法院审查后裁定补正。根据相关法律规规定,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 调解书由审 判人员
2021.12.13 1,518
-
离婚后法院调解过后还能再起诉吗
1、起诉离婚后法院调解和好后,如夫妻又想离婚的,还能再起诉离婚。 2、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3、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
2022-06-26 15,340 -
法院调解后还能上诉吗?
法院调解后还能上诉吗的问题在《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
2022-08-14 15,340 -
解除劳动合同后还能再聘用吗
还可以,但是解除劳动合同后不能约定试用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二款,同一用人单位和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试用期。因此,解除合同也可以再次聘用,但解除劳动合同再次聘用员工的,不应再约定
2021-11-07 15,340 -
解除劳动合同后还能再报保险吗
是可以的,只要员工在发生事故时是处于参保状况,并且已经认定为工伤,那么员工即可享受工伤待遇。并不会因为员工离职而消失。依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2022-10-05 15,340
-
01:00
不通过法院能解除合同吗不通过法院,也可以解除合同。合同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通知的方式解除合同。当事人一方需要向合同的另一方发出解除通知,合同的另一方有异议的,可以在异议期间诉请法院判决确定合同没有被解除。如果发出解除通知的合同一方当事人,享有法定或者约定的解除权,
1,250 2022.05.11 -
01:21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补偿上限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上限 公司违法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员工的月度工资高于公司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当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则公司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则可按照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进行支
2,976 2022.04.17 -
01:17
非法解除劳动合同认定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认定标准为: 1、女职工处于怀孕期、产期、哺乳期时,用人单位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 2、劳动者在本单位患上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时,用人单位强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3、职工在本单位连续工作
3,953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