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需要自己修复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若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且该生态环境能够修复,国家规定的机关或法律规定的组织则有权要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如果侵权人在期限内未能修复,国家规定的机关或法律规定的组织可以自行或委托他人进行修复,且所需费用由侵权人承担。
《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环境能够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侵权人在期限内未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进行修复,所需费用由侵权人负担。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根据法律规定,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罪这一罪名。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法律规定了污染环境罪。污染环境罪是指违反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后果严重,依照法律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该罪具体的内容包括违反国家规定,排放有害物质。 根据刑法规定,污染环境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1)客体要件是生态环境的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和大气排放危险废物,造成环境污染,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本罪。单位可以成为本罪主体;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
破坏生态环境罪是什么犯罪
《刑法》未规定破坏生态环境罪,若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通过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等方式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人构成污染环境罪,一般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
2020.06.19 34 -
生态环境局是环保局吗
生态环境局不是环保局。区别具体如下: 1、级别不同。生态环境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环保局是政府职能部门,最高机关系生态环境部,隶属于国务院管理; 2、职责范围不同。生态环境局将市环境保护局的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市
2022.01.08 90 -
生态环境局是什么单位
生态环境局是中国国务院主管生态监测和环境保护事务的组成部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
2022.01.07 37
-
破坏生态环境可以被自己修复吗
1、破坏环境的行为人一般是需要承担修复责任的。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环境能够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 2、法律
2023-01-01 15,340 -
腐烂的生态环境会自己修复吗
1、破坏环境的行为人一般是需要承担修复责任的。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环境能够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 2、法律
2023-12-08 15,340 -
破坏生态环境罪是什么
1、《刑法》中只有污染环境罪,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罪。 2、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会构成此罪。 3、法律依据
2022-11-06 15,340 -
破坏生态环境判多少年
破坏环境的行为如果触犯刑律,则构成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
2024-09-03 15,340
-
01:07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量刑标准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并不指的是一种罪名,它包括下面多种罪名:污染环境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非法采矿罪、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盗伐林木罪等。每种罪名的量
1,357 2022.04.17 -
01:27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具体罪名有哪些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主要包括下面14种罪名: 第一,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罪; 第二,越境转移固体废弃物的犯罪,具体包括:1、进境倾倒、堆放、处置固体废物罪;2、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3、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此罪是因为公民个人或者单
4,896 2022.04.15 -
01:04
环境权是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环境权是指公民有在健康、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如下: 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与人格权; 5、监督权; 6、社会经济权利; 7、社会文化权利
6,030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