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是: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 案件属于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3、被害人自愿理解的。 范围是: 1、涉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罪的,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除渎职犯罪外,可以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的过失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刑事和解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犯罪嫌疑人(加害人)须认罪。即需要作有罪答辩。这是刑事和解程序的首要条件,也是双方疏通情感阻滞的渠道,如果犯罪嫌疑人不认罪,则无法进行和解。 2.和解出于双方自愿。一般而言,被害人自愿必不可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要求加害人的自愿。 3.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条件。有人认为,刑事和解应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进行。也有人认为,刑事和解只能适用轻罪案件如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等案件。学者认为,以上观点均过于保守。刑事和解的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
-
刑事和解适用的条件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直接沟通、协商,双方达成民事赔偿和解协议后,司法机关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嫌疑人、被告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律制度。适用前提为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
2020.06.10 99 -
刑事和解适用条件
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二)除
2020.03.01 125 -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及适用范围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一、犯罪嫌疑人(加害人)须认罪。 二、和解出于双方自愿。 三、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条件。 范围: (1)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的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注意必须是因民
2020.01.06 263
-
刑事和解适用的条件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为: 1、犯罪嫌疑人须认罪; 2、和解出于双方自愿; 3、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条件; 4、属于自诉案件或者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2022-06-06 15,340 -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为: 1、犯罪嫌疑人须认罪; 2、和解出于双方自愿; 3、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条件; 4、属于自诉案件或者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2022-06-08 15,340 -
刑事适用和解条件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包括: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的; 2、犯罪人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 3、案件需符合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
2022-05-25 15,340 -
刑事和解适用条件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包括: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的; 2、犯罪人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 3、案件需符合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
2022-05-12 15,340
-
01:20
缓刑的适用条件
缓刑指的是对触犯刑法,且已构成犯罪、应受到对应刑罚处罚的犯罪人,先行定罪但暂不执行所判罪的刑罚,同时满足以下两点则可实行缓刑: 1、除累犯之外的所有被判拘役以上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犯罪人。 除累犯之外,主要是因为其因犯罪被处以刑罚之后在法定时
7,725 2022.04.17 -
00:51
提存的适用条件和法律效力
提存的适用条件是: 1、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2、债权人下落不明; 3、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遗产管理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 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的,债务人依法可以拍卖或者变卖标
1,374 2022.04.18 -
01:02
代位继承的适用条件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代位继承的适用条件有以下几点: 1、被代位人必须先于被继承人死亡; 2、如果先死亡的被代位人,必须是被继承人的子女,而其他的继承人,例如被继承人的父母、配偶、兄弟姐妹等等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则不发生代位继承; 3、代
243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