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合同印花税纳税人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凡是一项信贷业务既签订借款合同,又一次或分次填开借据的,只就借款合同所载金额计税贴花;凡是只填开借据并作为合同使用的,应以借据合同所载金额计税贴花;凡是只填开借据并作为合同使用的,应以借据所载金额计税,在借据上贴花。 如果双方在口头上达成借贷协议,在借款时通过借据作凭证,应按每次借据金额计税贴花。 二、借贷双方签订的流动资金周转性借款合同,一般按年(期)签订,规定最高限额,借款人在规定的期限和最高限额内随借随还。这种借款次数频繁,如果每次借款都要贴花,势必加重双方负担。因此,对这类合同只就其规定的最高额在签订时贴花一次,在限额内随借随还不签订新合同的,不再另贴印花。 三、目前,有些借款方以财产作抵押,从贷款方取得一定数量的抵押贷款,这种借贷方式属资金信贷业务,这类合同应按借款合同贴花,其后如果借款方因无力偿还借款而将抵押资产转移给贷款方时,还应就双方书立的产权书据,按“产权转移书据”的有关规定计税贴花。 四、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经营的融资租赁业务,是一种以融物方式达到融资目的的业务,实际上是分期偿还的固定资金借款。因此,对融资租赁合同,亦应按合同所载租金总额,暂按借款合同计税贴花。 五、在有的信贷业务中,贷款方是由若干银行组成的银团,银团各方均承担一定的贷款数额,借款合同由借款方与银团各方共同书立,各执一份合同正本。对这类合同,借款方与贷款银团各方应分别在所执的合同正本上,按各自的借贷金额计税贴花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借款合同是不需要交纳印花税的。具体而言,印花税的征收针对绝大部分合同,但是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借款合同却不在此列,是属于法定的不需要缴纳印花税的合同,即银行与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所签订的借款合同需要缴纳印花税,和非金融性质的企业或个人签订的借款合同不需要缴纳印花税。
-
借款合同印花税怎么缴纳
企业间借款合同不需要缴纳印花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第二条中规定的借款合同是指银行及其它金融组织和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同。据此,企业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签订的借款合同需要交纳印花税,企业间借款不需要交纳
2020.10.20 287 -
借款合同印花税
借款合同印花税申报方式:在税务或者印花税代购点购买印花税票直接贴在借款合同上。借款合同: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所签订的借款合同按借款金额0.05‰贴花。年终时在网上申报时填写印花税申报表,这个表一般时候在网上没有,只有年终申报时才可以看
2020.07.22 265
-
借款合同怎样缴纳印花税
借款合同印花税是:应该缴纳税额=借款金额×0.05%。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同,如果单据作为合同使用的,也应按合同贴花。短期借款合同的计税金额为借款金额。
2022-06-08 15,340 -
借款合同印花税税率
贷款合同的印花税率取决于借款人向谁借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不含银行间拆借)签订的贷款合同, 按借款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五贴花 。非金融机构与借款人签订的借款合同
2021-11-30 15,340 -
借款合同印花税税率
借款合同在实践中常用。贷款双方签订贷款合同,各有法律保障。我们知道在我国签订合同的情况下,需要支付租赁合同、所有权转让合同等印花税。那个借款合同的印花税率是怎么计算的,信用业务签订借款合同,一次或者分
2021-10-26 15,340 -
借款合同印花税是否需要缴纳
不需要缴纳印花税。印花税属于列举凭证行为税。只有列举的应税合同才需要缴纳。印花税关于借款合同的规定:借款合同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同按借款金额万分之零点五贴花可
2022-03-12 15,340
-
01:07
借款合同印花税计税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应当缴纳印花税的凭证包括借款合同,借款合同实行的是比例税率,应当按照借款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五来缴纳税款。同一凭证,由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签订并各执一份的,应当由各方就所执的一份各自全额贴花。如
1,783 2022.04.17 -
01:06
借款合同印花税怎么交
借款合同的印花税缴纳标准,为借款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五。印花税实行由纳税人根据规定自行计算应纳税额,购买并一次贴足印花税票的缴纳办法,应纳税额较大或者贴花次数频繁的,纳税人可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采取以缴款书代替贴花或者按期汇总缴纳的办法,应纳税
1,799 2022.04.17 -
00:51
租赁合同的印花税税率是多少
租赁合同是属于财产租赁合同,需要缴纳印花税。财产租赁合同为应纳税凭证。税率是1‰。印花税是由纳税人按照1‰的比例自行购买并粘贴印花税票,就表示完成了纳税义务。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数额=应纳税凭证记载的金额(费用、收入额)乘以适用税率;应纳
3,12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