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究刑事责任后还能民事诉讼追借款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别人借钱不还时,当我们迫切需要这笔钱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和借钱的人进行沟通,看对方是否会还钱,对方还钱就好,如果对方不还钱再采取其他措施。 02 如果数额较大时,我们可以拿出当时签写的欠条,让对方及时还钱,如若对方不肯,我们可以聘请正规的专业的催款公司要回自己的钱。 03 我们还可以向对方借钱,以间接的方式拿回被欠的那一笔钱。如若对方不借,可直接提出要回资金,对方不愿可报警。 04 如若借钱资金较大时,我们可以聘请专业律师通过法律的手段要回自己借出去的钱。 05 记住,当别人借钱不还时一定不要采取极端的,违法的手段催款,这样自己会可能会遭到牢狱之灾。在借钱时,要了解对方的经济情况与品行,这样可以避免借钱不还。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民事判决后还能否追究刑事责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民事诉讼的原告为案件当事人,而刑事诉讼的原告为国家公诉机关。民事诉讼在法院判决生效后,如果被告不提起上诉,案件就进入了执行阶段,一般情况不存在后续的刑事诉讼。但案件符合一定的条件还是可以继续立案调查的。
刑事立案之后是可以追究民事责任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
不追究刑事责任后如何追究民事责任
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来追究民事责任。《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其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
2020.02.16 429 -
刑事立案之后还能追究民事责任吗
刑事立案后还能走民事诉讼程序。当事人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进行民事赔偿判决,这样不需要交纳费用,一般比较快。另一种是专门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民事损失。
2021.01.18 393 -
追究刑事责任还负民事责任吗
追究了刑事责任,有民事责任的,还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
2020.08.10 184
-
追究刑事责任后还能民事诉讼追借款吗,借钱不还怎样处理?
别人借钱不还时,当我们迫切需要这笔钱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和借钱的人进行沟通,看对方是否会还钱,对方还钱就好,如果对方不还钱再采取其他措施。 02 如果数额较大时,我们可以拿出当时签写的欠条,让对方及时还
2022-12-18 15,340 -
追究刑事责任后还能民事诉讼追借款吗,借钱不还怎么处理?
别人借钱不还时,当我们迫切需要这笔钱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和借钱的人进行沟通,看对方是否会还钱,对方还钱就好,如果对方不还钱再采取其他措施。 02 如果数额较大时,我们可以拿出当时签写的欠条,让对方及时还
2022-08-11 15,340 -
追究刑事责任后还会追究民事责任吗?
需要赔偿的,一般这种情况都是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形式,由法院一次性判决。 但与一般的民事诉讼的区别在于,被追究刑事责任后,就不用承担精神损害赔偿;反之,单纯的民事赔偿金额很可能会高于前者,交通事故中的
2022-08-09 15,340 -
之后还能追究民事责任吗
民事诉讼程序也可以在刑事立案后进行。当事人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进行民事赔偿判决,不需要支付费用,一般比较快。另一种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民事损失。《刑事诉讼
2021-12-01 15,340
-
01:05
挪用公款几万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挪用公款的用途、去向不同,挪用公款罪承担刑事责任的数额要求不同。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以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以挪用公款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为数额
1,458 2022.04.17 -
01:03
违法强拆追究刑事责任吗违法强制拆迁是否追究刑事责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和《刑法》的规定,行政机关违法强制拆除被征收人房屋的,侵犯房屋所有权人产权的,应当依法责令行政机关承担全面赔偿责任;如果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在强
1,278 2022.04.17 -
01:03
火灾怎么追究刑事责任火灾怎么追究刑事责任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火灾可以分为故意放火造成的火灾,以及过失造成的火灾,所以需要分情况判断。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
3,68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