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时被告人可以不出席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法庭上被告人是否可以不出席,要视情况确定。 刑事案件,被告人作为当事人,是必须到庭的。民事案件,被告人可以委托代理人,至于被告人本人是否到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 第一百八十五条开庭的时候,审判长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 第一百零九条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 第一百四十四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时,如果遇到有一方当事人拒不到庭的情况,可以仅就到庭的另一方当事人进行询问、核对证据、听取意见。 经审查核实未到庭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状或者答辩状和证据,在查清全部案件事实的情况下,可以依法做出缺席判决。
民事审判中被告缺席,法院可以采取拘传或者缺席审判的方式宣判。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法院可在查明事实后缺席判决,如果由于被告缺席,导致有利于被告的证据未能举证和质证,那么被告可能需要承担不利的后果。
-
被告不出庭,法院可以缺席判决吗
被告不出庭,法院可以缺席判决。根据法律规定,在离婚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如果被告不出庭,法院可以缺席判决;但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一般对缺席判决更加谨慎。因此,最高人民法院还出台了适用法律的问答,指导基层法院的工作,由于离婚案件必须调解,一方不出庭
2022.01.30 483 -
被告人可以不出庭吗
在诉讼活动中,被告人的出庭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一般被告人必须出庭,根据相关的规定,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2、被告也可以委托律师或其他代理人代为出庭,依法参与庭审,进行答辩维护自身
2022.07.30 7,921 -
被告人可以不出庭吗
被告人出庭受审是原则,缺席判决是例外。《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在刑事诉讼中,对于贪污贿赂犯罪,以及需要及时进行审判,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的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境外,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移
2020.02.11 187
-
被告开庭不出席怎么办
根据第一百三十条规定,被告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原告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2022-09-03 15,340 -
被告开庭不出席该如何判
根据第一百三十条规定,被告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原告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2022-08-30 15,340 -
被告不出席开庭应怎么办
被告不出席法庭的,可以依法作出缺席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法定代理人和第三人经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的,也可以缺席判决。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如果一方拒绝
2022-01-05 15,340 -
被告开庭不出席要怎样判
根据第一百三十条规定,被告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原告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2022-08-30 15,340
-
01:05
开庭被告人不出庭怎么判
开庭被告人不出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审判。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没有经过法庭的许可就中途退庭的,那么法庭一般可以缺席判决。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的时候,如果遇到了有一方当事人拒不到庭的情况,可以只就到庭
3,472 2022.05.11 -
00:58
被告缺席开庭怎么处理
被告缺席开庭的,有以下的;两种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1、一般的民事案件,被告不到庭,法院可以缺席审理并判决。不出庭不影响你的诉讼请求,法院只要宣判就对他有强制力他必须履行; 2、特殊的民事案件,例如:离婚诉讼,被告不到庭,法院经2次传唤后可
4,467 2022.04.17 -
01:13
离婚被告缺席可以判决吗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在离婚案件中,即使当事人有诉讼代理人,本人也应该出庭,除非是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意思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确有特殊原因无法出庭的,需要向法院提交书面离婚意见。因为离婚案件属于解除夫妻身份关系的案件,具有密切的人身性
1,77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