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对二审民间借贷判决不服该如何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当事人对二审判决或裁定不服不能再提起上诉。这正是我国两审终审制的体现。两审终审制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即使不服也不得再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不得按照上诉审程序提出抗诉。也就是说,地方各级对于按照审判管辖权的规定对由它审判的第一审案件做出判决或裁定以后,若当事人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若同级的检察院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抗诉。上一级法院有权受理针对下一级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不服的上诉或抗诉,有权经过对第二审案件的审理,改变或维持第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这时,上级法院的第二审判决、裁定,就是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当事人对二审判决或裁定不服不能再提起上诉,是我国两审终审制的体现。 两审终审制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即使不服也不得再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不得按照上诉审程序提出抗诉。
当事人对二审判决或裁定不服不能再提起上诉,是我国两审终审制的体现。 两审终审制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即使不服也不得再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不得按照上诉审程序提出抗诉。
-
民间借贷二审判决后不服的怎么办
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未经再审裁决之前原判决不停止执行。当然你还可以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如果同级人民检察院不受理的话,可以依法提出异议,并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2020.12.29 381 -
民间借贷原告该如何撤诉
民间借贷原告的撤诉方式: 1、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并宣告判决前,原告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撤回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查。申请符合条件的,裁定允许上诉,案件审理终止,申请不符合条件的,裁定驳回申请,继续审理案件; 2、根据撤诉处理,
2022.04.15 281 -
对二审判决不服,应该怎么办
对于民事案,对法院作出的二审(终审)判决不服,有以下救济途径: 1、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据此,你可以向作出终审判决的法院的上一
2020.09.10 277
-
原告对二审民间借贷判决不服如何办
当事人对二审判决或裁定不服不能再提起上诉。这正是我国两审终审制的体现。两审终审制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即使不服也不得再提出上诉,人
2022-09-07 15,340 -
原告对二审民间借贷判决不服该怎样办
当事人对二审判决或裁定不服不能再提起上诉。这正是我国两审终审制的体现。两审终审制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即使不服也不得再提出上诉,人
2022-09-16 15,340 -
原告对二审民间借贷判决不服怎么办
当事人对二审判决或裁定不服不能再提起上诉。这正是我国两审终审制的体现。两审终审制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即使不服也不得再提出上诉,人
2022-09-07 15,340 -
原告不服二审民间借贷判决
当事人对二审判决或裁定不服不能再提起上诉。这正是我国两审终审制的体现。两审终审制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即使不服也不得再提出上诉,人
2022-09-07 15,340
-
00:55
对刑事二审判决不服怎么办
当事人对二审判决若有异议,可提起再审。一般来说,二审判决为终审判决,当事人不得再上诉。但如果当事人认为程序、实体上有错误,可由本人进行申请审判监督程序。有三种启动形式:当事人申请再审;法院决定再审;检察院抗诉进行再审。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上诉
2,445 2022.05.11 -
01:12
民事诉讼一审判决不服上诉二审时间
民事诉讼一审判决不服上诉二审时间是:15天。不服一审判决的,应在收到判决书后的15天内提起上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将上诉状连同
4,379 2022.05.11 -
00:55
对法院判决不服应该如何信访
对法院判决不服的信访方式如下:可以通过网络信访信息系统进行信访、发电子邮箱或打投诉电话给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事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
13,210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