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的罪名怎么认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故立法上没有数额和情节的规定。但是,根据刑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则不应认为是犯罪,可以依照其他有关规定处理。同时,在区分罪与非罪时,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1)要把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与未携带持枪证件而携带依法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行为区别开来。后者显然也违反了枪支管理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25条的规定,对未携带持枪证件的行为,由公安机关扣留其枪支,而不能认定为本罪。 (2)要把本罪与在禁止携带枪支、弹药的区域、场所携带依法配备、配置的枪支、弹药的行为区别开来。后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44条的规定,应由公安机关对个人或者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处以警告或者15日以下拘留。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在我国《刑法》中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立案标准: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涉嫌非法持有、私藏手榴弹、炸弹等和军用枪支或非军用枪支一支以上,或者军用子弹二十发以上,气枪铅弹一千发以上的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构成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要件是: 1、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应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弹药的管理制度; 3、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4、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
-
如何认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要认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则应当满足以下内容: (1)要把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与未携带持枪证件而携带依法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行为区别开来。 (2)要把本罪与在禁止携带枪支、弹药的区域、场所携带依法配备、配置的枪支、弹药的行为区别开来。
2020.09.21 147 -
如何认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依据有关的规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的认定是: 1、行为人私藏、持有一支以上的军用枪支; 2、行为人私藏、持有一支以上以火药为动力的非军用枪支或私藏、持有两支以上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军用枪支等。
2020.06.22 236 -
怎么认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立案标准: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涉嫌非法持有、私藏手榴弹、炸弹等和军用枪支或非军用枪支一支以上,或者军用子弹二十发以上,气枪铅弹一千发以上的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2020.06.30 125
-
怎么认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1)要把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与未携带持枪证件而携带依法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行为区别开来。后者显然也违反了枪支管理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25条的规定,对未携带持枪证件的行为,由公安
2022-06-01 15,340 -
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如何认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如何认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是指根据刑法第128条第1款规定的,违反枪支管理规定,私自挪用、藏匿枪支、弹药,拒不交出的行为。本条规定的“非法持有”,是指不符合配备、配置枪支、弹药条件
2022-04-28 15,340 -
如何认定非法持有枪支枪支弹药罪?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弹药的管理制度。国家禁止任何个人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则不应认为是犯罪,
2022-11-20 15,340 -
怎样认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本罪的对象是公共安全和国家枪支弹药管理制度。禁止任何个人非法持有、隐藏枪支和弹药。根据本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则不应认为是犯罪,可以依照其他有关规定处理。同时,在区分罪与非罪时
2021-11-30 15,340
-
01:11
如何认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我国是禁止任何人非法持有、隐藏枪支弹药的。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我国枪支管理的规定,私自挪用、隐藏枪支弹药,危害公共安全且拒不交出的行为。认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有以下几点,分别是: 1、行为人
906 2022.04.15 -
01:08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怎么判
根据《刑法》相关的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的判刑标准为: 行为人违反了我国枪支的相关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依法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导致情节严重的,依法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依法配
1,055 2022.04.17 -
01:17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怎样判刑
根据《刑法》有关的规定,行为人或者有关单位,违反了我国枪支使用的法律规定,有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依法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者拘役;导致情节严重的,依法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外,如果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将按
1,75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