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家人是否会有事,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挪用的公款与家人的经营活动无关或者家人毫不知情就牵涉不到家人。 按照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 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 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果挪用的公款与家人的经营活动无关或者家人毫不知情就牵涉不到家人。 按照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 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
挪用公款罪法律如何规定
挪用公款罪法律的规定: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
2020.06.20 112 -
挪用公款罪法律如何规定?
挪用公款罪的判刑标准如下: 1、一般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如果是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3、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4、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
2022.12.02 101 -
挪用公款罪法律如何规定?
1、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3、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4、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2020.02.19 81
-
挪用公款家人是否会有事,法律的规定是什么
国家工作人员自己挪用公款,与家人的经营活动无关或者家人毫不知情的,家人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家人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受贿的,相应承担刑事责任。
2023-10-13 15,340 -
挪用公款家人是否会有事
如果挪用的公款与家人的经营活动无关或者家人毫不知情就牵涉不到家人。 按照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 或者挪用公款数额
2023-07-21 15,340 -
挪而未用是否构成挪用公款,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挪而未用涉嫌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罪分三种情形: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只要构成以上三种之一就构成本罪
2023-08-24 15,340 -
挪用公款是如何规定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对于挪用公款的行为,构成犯罪的,我国《刑法》对其作出了如下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
2023-09-13 15,340
-
00:54
挪用公款如何定罪
挪用公款罪的判刑为:犯此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与贪污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
1,295 2022.04.17 -
01:01
挪用公款罪量刑的标准是如何的
挪用公款罪量刑的标准: 1、挪用公款的,情节较轻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情节严重,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数额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严重影响生产、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等情形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366 2023.01.04 -
00:52
挪用公款如何量刑
一般来说,挪用公款罪以行为人挪用5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如果行为人进行了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归还,法院可能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刑期可以达到五年以上。在司法实践中,案发前归还本息全部或者部分的
98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