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应对医患纠纷?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医患纠纷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解决:一是自行协商。医患双方可以自主自愿地进行协商处理,所达成的协议只要不是受胁迫所签或存在重大误解,其协议是合法有效的。这种处理方式对医患双方来说无疑都是最优选择,不仅利于改善医患关系,而且医院的声誉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二是行政解决。根据的规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对医患纠纷进行调解。第三种途径就是司法裁决。但引发的医患纠纷与非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的法律适用是不尽相同的,前者需适用医疗事故条例进行裁决,而后者则依照及相关司法解释予以裁判。2、医患双方在医患纠纷诉讼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时,首先患者在起诉时应注意是否超过了诉讼时效。按照民法通则第136条第二款的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患者应当在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犯时起一年内向医院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超出诉讼时效后就会失去法律的保护,会作出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的裁判。第二,医患双方的举证责任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若干规定的规定,医患纠纷的证据责任分配是责任倒置,具体而言,患者在起诉时应提交在医院就诊治疗、遭受损失的事实及具体数额等相关证据材料,而医院需承担证明自己在对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不存在过错或过失的充分证据,否则,医院就需承担对患者造成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害的赔偿责任。第三,应选择最恰当的法律、法规及有针对性的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和保护自己的权利。这是因为同一医患纠纷可能发生法律竞合的问题,但依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其法律责任可能有较大区别,关键是看哪一部法律、法规,哪一具体法律条款对自己更有利。诉讼中应围绕核心问题进行举证、质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医患纠纷应该如何处理
1、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 2、有耐性的有效沟通; 3、精湛的医疗技术; 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学习; 5、加强便民措施; 6、良好的沟通能力; 7、做好随访工作。
2020.12.13 136 -
民法典如何应对医患纠纷
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通过下面这些途径解决医患纠纷: (一)双方自愿协商; (二)申请人民调解; (三)申请行政调解;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
2020.01.03 114 -
医院应如何处理医患纠纷?
正确处置医患纠纷: 1、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 2、有耐性的有效沟通; 3、精湛的医疗技术; 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学习; 5、加强便民措施; 6、良好的沟通能力; 7、做好随访工作。
2020.09.08 147
-
如何应对医患纠纷?
当事人可以这样处理医患纠纷: 1、医患双方可以自愿协商。只要达成的协议没有被胁迫签署或有重大误解,其协议是合法有效的; 2、申请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调解医患纠纷; 3、通过仲裁或诉讼解决医患纠纷。
2021-11-02 15,340 -
如何应对医患纠纷
1、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医患纠纷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解决:一是自行协商。医患双方可以自主自愿地进行协商处理,所达成的协议只要不是受胁迫所签或存在重大误解,其协议是合法有效的。这种处理方式对医患双
2022-09-07 15,340 -
要如何应对医患纠纷
1、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医患纠纷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解决:一是自行协商。医患双方可以自主自愿地进行协商处理,所达成的协议只要不是受胁迫所签或存在重大误解,其协议是合法有效的。这种处理方式对医患双
2022-09-16 15,340 -
具体如何应对医患纠纷
自愿协商;申请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处理医疗纠纷,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实事求是,依法处理。医患双方经协商达成一致的,应当签署书面和解协议书。
2022-06-28 15,340
-
01:19
医疗纠纷诉讼中应该怎么举证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患者和医疗机构都需要举证,但两者的证明责任不同。根据我国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医疗纠纷诉讼的举证规则主要包括下面两点: 第一,作为原告的患者,应当承担初步举证责任。首先,患者应当证明自己与医疗机构存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可以提
1,102 2022.04.17 -
00:59
医疗事故死亡应该如何赔偿
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医疗事故死亡的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住院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丧葬费、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如果患者是因为医院的医疗事故死亡的,那么医院需要就本次医疗所发生的所有费用进行计算
1,665 2022.04.17 -
00:55
对法院判决不服应该如何信访
对法院判决不服的信访方式如下:可以通过网络信访信息系统进行信访、发电子邮箱或打投诉电话给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事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
13,072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