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罪犯扣押的财物及其孳息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法律分析 公安机关对扣押的犯罪嫌疑人的财物及其孳息的处理方式有:首先对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及孽息应该由相关部门保管妥当,不可缺失遗漏。其次对于被害人合法的财物,应该及时返还,减小其损失。最后如果查处的是违禁品或者不宜长期保存的,应该移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五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并制作清单,随案移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处理。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对违禁品或者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应当随案移送,对不宜移送的,应当将其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随案移送。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应当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作出处理。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生效以后,有关机关应当根据判决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进行处理。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赃款赃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以外,一律上缴国库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并制作清单,随案移送;对于依法扣押的货币、有价证券,应当登记写明货币、有价证券的名称、数额、面额,货币应当存入银行专户,并登记银行存款凭证的名称、内容,入卷备查;依法扣押的物品,应当登记写明物品名称、型号、规格、数量、重量、质量、成色、纯度、颜色、新旧程度、缺损特征和来源等,入卷备查。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及其孳息、文件,公安机关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规使用、调换、损毁或者自行处理。
-
-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及其孳息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处理方式
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并制作清单,随案移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处理。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对违禁品或者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应当依照国
2020.02.18 204 -
抵押财产被依法扣押的孳息如何处理
抵押财产被人民法院依法扣押的孳息的处理是: 1、(抵押)财产的孳息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指物依照自然规律产生的收益,如树木结的果实、牲畜产的幼畜;法定孳息指依照法律工资产生的收益,如出租人收取的租金等。 2、抵押权设立后,抵押财产
2021.01.10 119
-
扣押的犯罪嫌疑人财物及其孳息如何处理
公安机关对扣押的犯罪嫌疑人的财物及其孳息的处理方式有:首先对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及孽息应该由相关部门保管妥当,不可缺失遗漏。其次对于被害人合法的财物,应该及时返还,减小其损失。最后如果查处的是违禁
2023-09-10 15,340 -
公安机关对扣押的犯罪嫌疑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如何处理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并制作清单,随案移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处理。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
2023-09-08 15,340 -
公安机关对扣押的犯罪嫌疑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如何保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并制作清单,随案移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处理。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
2023-07-23 15,340 -
对于被扣押、冻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如何处理?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对于扣押、冻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这里所说的孳息,是指由物或者权利而产生的收益。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如存款利息等。对于被扣押、冻
2022-01-24 15,340
-
00:51
质押物的孳息的归属质押物的孳息的归质权人。质权人有权收取质物所生的孳息,所以质押期间孳息的所有权归质权人所有。质押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孳息可以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是指由原物所产生的额外收益。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
4,875 2022.05.11 -
01:12
故意毁坏财物罪如何是如何定罪的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毁灭
936 2022.04.17 -
01:07
犯重婚罪是如何认定的如果犯罪嫌疑人符合下面四个要件,就构成了重婚罪: 第一,犯罪嫌疑人属于达到了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具体包括两类:一是明知道他人有配有,虽然自己未婚,仍然与他人结婚的;二是自己已经结婚并且没有离婚,却仍然与他人再次结婚的
9,31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