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认定村民一户一宅的问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村民一户一宅的问题的认定:对村民“一户”认定,原则是根据公安部门管理的户籍来认定。如果在户口本上登记的是一家人,那么该户口本所登记的家庭就是一户,一户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人均土地少、不能保障一户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在充分尊重农村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措施,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保障农村村民实现户有所居。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应当统筹并合理安排宅基地用地,改善农村村民居住环境和条件。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对于村民一户一宅的认定,以公安部门管理的户籍为原则。家庭成员在户籍上登记的是一家人,那该户口本所登记的家庭就是一户,一户只能申请一套宅基地。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单独作为村民特殊户对待:已婚、分家独居的。未婚但已满20周岁且独居的。
村民一户一宅的问题的认定:对村民“一户”认定,原则是根据公安部门管理的户籍来认定。如果在户口本上登记的是一家人,那么该户口本所登记的家庭就是一户,一户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
-
一户一宅怎么认定一户
首先,农村一户居民只能拥有一块宅基地,也就是所谓的一户一宅。 其次,对“户”的认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夫妻间分户的只能认定一户;离婚满三年以上的可以认定分户; (二)户口未迁移的外嫁女和未达法定婚龄的子女不能与父母分户; (三)丧偶
2020.12.23 776 -
请问一户一宅多出来的宅基地怎么样?
1.自愿退出并给予适当补偿 对于合法存在的一户多宅情况,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宅基地制度改革举措,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退出多余的宅基地,还能获得一笔几万元不等的退出费用。 2.拆除处理 如果农民在村内建了新房,但是没有将以前的老房子及时拆除
2020.11.14 95 -
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政策解释是怎样的
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政策一户农村家庭只能申请使用一处宅基地用于建房居住使用。 宅基地是农民基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而享有的可以用于修建住宅的集体建设用地,农民无须交纳任何土地费用即可取得是一种福利性质的一般来讲不能继承。 具体如下: 1、宅基
2022.03.29 1,807
-
怎样认定村民一户一宅的问题
村民一户一宅的问题的认定:对村民“一户”认定,原则是根据公安部门管理的户籍来认定。如果在户口本上登记的是一家人,那么该户口本所登记的家庭就是一户,一户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
2022-06-06 15,340 -
该怎样认定村民一户一宅的问题
对村民“一户”的认定,原则上是根据公安部门管理的户籍来认定。如果在户口本上登记的是一家人,那么该户口本所登记的家庭就是一户,一户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但具有以下情形的,可独立作为特殊村民“户”对待: 第
2022-05-14 15,340 -
如何认定村民一户一宅的问题?
原则上,村民一户的认定是基于公安部门管理的户籍。假如户口本上登记的是一家人,那么户口本上登记的家庭就是一户,一户只能申请一个宅基地。但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作为特殊村民独立对待:一是已婚且分居的;二、未婚
2021-11-17 15,340 -
村民一户一宅的问题
村民一户一宅的问题的认定:对村民“一户”认定,原则是根据公安部门管理的户籍来认定。如果在户口本上登记的是一家人,那么该户口本所登记的家庭就是一户,一户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
2022-06-09 15,340
-
00:54
农村村民一户能拥有多少宅基地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宅基地是农村村民用于建造住宅及附属设施的集体建设用地,包括住房,附属用房和庭院等用地。 宅基地是按照一户一宅,无偿取得,长期使用的原则进行分配和保障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一户农村村民一
3,991 2022.05.11 -
01:16
农村一户一宅基地政策20212021年农村一户一宅基地政策如下: 1、农村村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2、历史上形成的居住基地面积过大、“一户多宅”等问题,要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处理。在人均土地面积较小,不能保证家庭有宅基地的
4,650 2022.04.17 -
01:14
一宅多户拆迁怎么安置一宅多户拆迁的安置情况需视情况而定: 1、如果在城市,征收补偿是征收人对房屋所有权人进行补偿安置,与几个户口无关,对有户口的实际居住人属于无房户的可以按政策申请廉租房。房屋所有人被拆迁房屋面积大于安置房面积选择产权调換的,各地政府在房屋安置
5,738 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