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属于本机关信访受理范围的事项,应当如何处理?如何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信访工作机构在对信访事项进行登记后,应在15日内作出“不予受理或转送”的处理决定。 对于不属于本机关信访受理范围的事项,不予受理,并告知向有受理权的机关信访。 对于属于本级机关或部门受理的信访事项,应当转送有权处理的机关或部门;情况重大、紧急的,应当及时提出建议,报请本级机关决定。 对于涉及下级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直接转送有权处理的机关,并抄送下一级机关信访工作机构。 受转送机关应当自收到转送、交办的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书面通知信访人,并按要求通报信访工作机构。转送机关要求反馈办理结果的,受转送机关应当在指定办理的期限内反馈结果,并提交办结报告。 参考法条:信访条例第21、22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能够当场答复的当场书面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受理的信访事项,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信访人延期理由。
不属于工伤的可以主张人身损害赔偿。可以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残疾赔偿金、残疾器具辅助费等一系列人身损害赔偿。注意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一年。
-
对于欠钱不还的人应当如何处理
遇到欠钱不还的,可以先与对方协商还款,协商不成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处理。 向法院起诉的,需要准备好相应证据,如借条原件,出借款项的证据等,该途径需要先支付法院的案件受理费,费用根据起诉金额而定。
2021.01.18 103 -
对于包办婚姻应当如何处理
对于包办婚姻处理的办法:法律赋予被包办婚姻的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撤销该婚姻关系的权利,若在胁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解除之日起一年内,该当事人行使撤销权的,婚姻归于无效,若当事人未行使撤销权的,婚姻关系只要不存在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应当认定
2021.01.11 132 -
对于行政机关的罚款处罚不服如何处理
对于行政机关的罚款处罚不服,可以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但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020.06.15 106
-
信访不受理行政复议应当如何处理?
不属于受理的范围,或超过申请行政复议的法定时限,复议机关可以不予受理。受理的范围: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 (一)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
2022-07-16 15,340 -
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如何处理?如何处理?如何处理
第(四)项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一)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
2022-03-04 15,340 -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立即受理, 对于接受的案件, 应当如何处理?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立即受理,对于接受的案件,或者发现的犯罪线索,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进行审查.经过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由接受单位制作《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经县级以
2022-01-26 15,340 -
对于信访行政处理决定复查意见不服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应该如何处理
《信访条例》第十条规定:"信访人的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作出处理决定的有关行政机关或者其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第十九条规定:"信访人未依照本条例第十条的规定而直接到上级行政机关走访的,信访工作机构应当
2022-01-23 15,340
-
00:49
不合理的罚款如何处理
不合理的罚款,如果对处理有意见,可以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 1、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
1,870 2022.05.11 -
01:11
对方欠钱不还如何处理
对欠钱不还的人可以先进行协商。在合同到期欠钱不给的情况下,通常都是会先进行协商,若是和对方协商没有达成一致,那么最好是向法院起诉该欠款的一方。之前有很多的施工方都会碰到欠钱到期不还的情况,而且一场官司也是不一定可以让此款项到账。现在通过国家
734 2022.04.17 -
00:55
对法院判决不服应该如何信访
对法院判决不服的信访方式如下:可以通过网络信访信息系统进行信访、发电子邮箱或打投诉电话给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事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
13,172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