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人民法院的高级法院裁定不服,应该向哪个级法院上诉,如何上诉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不能向省高院上诉,应该向地级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即:该县级市归属于哪个市管辖,就向哪个市的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一、向上一级法院上诉,上诉状提交给原判法院:1.向上一级法院上诉:按照《民诉法》规定,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的,应该向上一级法院上诉。县级市人民法院的上一级法院是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按照我国的法院建制,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般都设有两个以上(例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等等。)每个中级法院都有不同的区域分管范围。2.上诉状交给原判法院:当事提出上诉的,并不是由当事人直接把上诉状递交给上诉法院(二审法院),而是将上诉状交给原判法院,由原判法院整理完备后,将原(被)告材料一同报送上一级法院。二、《民诉法》规定由上一级法院受理上诉案:第一百六十四条: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三、《民诉法》规定上诉状交由原审法院:第一百六十六条第一款:上诉状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并按照对方当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数提出副本。四、《民诉法》规定原审法院向上一级法院报送上诉材料:第一百六十七条第二款: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答辩状,应当在五日内连同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案件的当事人对中级法院的判决不服的,如果是第一审则可以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
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可向那级检察院提起抗诉
判决已经生效,可以向省检察院申请再审抗诉,或者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对裁定驳回再审申请后当事人能否继续申诉再审的问题,即使目前司法解释没有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按申诉处理,更符合程序要求。该问题是今后需要通过司法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的问题
2020.03.01 263 -
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规定
我国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关系,而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上下级法院间的监督关系变成了领导关系,违反了我国法院两审终身制度和法院独立审判的原则,并且变相剥夺了上诉人的上诉权,违背了法的公平与公正价值。
2020.05.18 2,803
-
应该要如何向上级法院申诉
1.诉讼上的申诉,是指当事人、被害人及其家属或者知道案件情况的其他公民,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有错误,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要求依法处理,予以纠正的行为。 2.申诉人向上级法院
2022-07-18 15,340 -
有关人员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权向上一级法院上诉
刑事诉讼法规定,有关人员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口头形式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这样规定是为了保证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准确、无误,准确、及时打击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2022-03-05 15,340 -
应该要如何向上级法院申诉的呢?
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另外,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
2022-06-13 15,340 -
对一审法院裁判结果不服,可以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请求上级法院吗
好,如果您对一审裁判结果不满意,可以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请求上级法院再次审理您的案子。如:朝阳区法院的上级法院是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若对朝阳区法院一审的案件不服,可以向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2022-05-04 15,340
-
01:12
该向哪个法院起诉网贷平台
应该向网贷平台所在地的法院,起诉网贷平台。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地域管辖的规定,公民对网贷平台提起诉讼,属于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此时是由被告住所地,也就是网贷平台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进行管辖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当事人和网贷
3,842 2022.04.15 -
00:55
对法院判决不服应该如何信访
对法院判决不服的信访方式如下:可以通过网络信访信息系统进行信访、发电子邮箱或打投诉电话给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事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
13,253 2022.04.12 -
00:57
债权债务纠纷向哪个法院起诉
对于一般债权债务纠纷的管辖法院,如果双方有约定的,从约定,无约定的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
1,52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