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在幼儿园受伤怎么索赔?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孩子在幼儿园受伤的索赔方法:孩子在幼儿园受伤,若幼儿园能够证明已尽到教育、管理职责,不承担责任;否则应该承担责任。幼儿园应当赔偿孩子的医药费、营养费等等。
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二百零一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第三人人身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幼儿园看管不利,是幼儿疏忽造成,则由幼儿园承担全部责任。 2、如果是其他小朋友的过错造成的,则幼儿园与小朋友的父母承担连带责任。 3、如果小孩摔伤纯属意外。双方皆无过错,依“公平责任”原则处理。
幼儿园儿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受到人身损害是过错推定责任。 幼儿园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应当赔偿的是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具体标准各省市略有不同。
-
小孩在幼儿园受伤怎么赔偿
幼儿园儿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受到人身损害是过错推定责任。幼儿园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应当赔偿的是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
2021.04.26 363 -
小孩在幼儿园受伤怎么认责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2021.01.23 126 -
小孩在幼儿园受伤了幼儿园负啥责任
八周岁以下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
2021.02.14 295
-
孩子在幼儿园受伤怎么索赔
1.首先收集孩子在幼儿园受伤的证据材料,很重要!2.等病情稳定后做伤残等级鉴定,确定是否伤残及伤残等级,计算伤残赔偿金的依据!3.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伤残赔偿金、后期治疗费等,具体赔偿
2022-02-01 15,340 -
小孩在幼儿园受伤赔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
2022-01-29 15,340 -
小孩在幼儿园受伤,怎么赔偿
对于小孩子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的教育培训机构里面受伤,它是有一个责任承担的规定。目前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校发生安全事故,学校负责任为惯例,不负责任为例外。即幼儿园对在园幼儿伤害承担责任与否,要看事
2021-06-09 15,340 -
小孩子在幼儿园受伤了,幼儿园的应该怎么赔偿
这个是由幼儿园承担的,具体赔偿项目有:医疗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如果构成伤残了,还要到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伤残等级鉴定,根据伤残级别计算残疾赔偿金,以上赔
2022-02-21 15,340
-
01:27
广西幼儿园持刀伤人案是怎么回事
4月28日,广西北流市新丰镇一幼儿园发生持刀行凶案件,此次事件造成2人死亡,16人受伤,根据相关报道,犯罪嫌疑人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那么,在法律上,精神病人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吗?根据《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
1,410 2022.04.17 -
00:55
公立幼儿园必须是户口所在地
就读公立幼儿园一般来说,必须是户口所在地的人口。户口不在本地的话,是不能读当地的公立幼儿园的,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各地的政策不同,各位家长可以咨询下,有些地区可以通过给孩子交医保来读本地的幼儿园,即使户口不在本地也没事。还有如果实在不能读当
6,457 2022.05.11 -
01:04
私立幼儿园上班不买社保怎么办
私立幼儿园上班不买社保的处理办法如下:1、可以向当地劳动局或者劳动监察执法大队投诉;2、可以要求私立幼儿园购买社保,私立幼儿园拒绝购买的,可以解除合同并且要求支付补偿金;3、可以提起劳动仲裁处理;4、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处理。根据相关法律
10,002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