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在异地可以处理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交通事故是可以在异地处理的;在当地发生的交通事故一般则应当有当地的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处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违法行为人可以在违法行为发生地、机动车登记地或者其他任意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条 违法行为人可以在违法行为发生地、机动车登记地或者其他任意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人在违法行为发生地以外的地方(以下简称处理地)处理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违法行为的,处理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协助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查违法事实、代为送达法律文书、代为履行处罚告知程序,由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发生地标准作出处罚决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交通事故是可以在异地处理的;在当地发生的交通事故一般则应当有当地的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处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违法行为人可以在违法行为发生地、机动车登记地或者其他任意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违法行为。
发生交通事故车险可以异地理赔。异地车险理赔流程适合于能够全国通赔的保险公司,事故结案后,就需要向车险公司提交索赔材料,投保人可以将相关理赔资料递交到该保险公司的网点,然后由网点工作人员将全部资料上传至车险理赔工作流管理系统当中。
-
交通事故可以在异地起诉吗
交通事故可以异地起诉。交通事故当事人就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应向法院递交起诉状,经法院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会在受理后七日内立案。开庭审理的,如果适用普通程序审判,一般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一审普通程序结束后,当事人不服裁判结果的,可以上诉
2020.04.16 548 -
外地交通事故可以在异地起诉吗
外地交通事故,可以在异地起诉。交通事故的起诉对于法院来说应该是属于一般特殊管辖案件,原来民事诉讼法没有修改以前是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后来修改为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管辖了,因此事故发生地和被告住所的基层法院均有管辖权。 构成交通事故应当具备哪
2022.10.21 681 -
交通事故能异地处理吗
发生交通事故后是否可以异地处理,需要分省内异地和省外异地两种情况: 1、如果在省内异地发生交通事故,可以异地处理。交警开罚单通知的,现场交警不会收取任何罚款。可以回到当地城市,携带行驶证、驾驶者到当地交警部门指定的银行进行交纳罚款和到车管所
2022.12.02 2,376
-
交通事故人伤可以在异地理赔吗?
1、可以异地理赔。 2、交通事故索赔流程:发生交通事故之后要及时报警,抢救伤员,确定伤残等级,然后才可以按标准进行索赔。报警后交警部门会进行交通事故认定你,制作认定书。如果车是有保险的那也要及时报警保
2023-01-26 15,340 -
交通事故可以异地理赔吗
被保险机动车在异地出险,也适用“互碰自赔”方式,具体操作程序按出险地保险行业协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办理。例如,北京投保的车辆开到河北,与一河北车辆发生碰撞,双方在向保险公司报案的同时
2022-02-15 15,340 -
交通事故可以在异地起诉吗
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铁路、道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和车辆、船舶最初到达地、航空器最初到达地或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因此,当事人发生的交通事故不是在当地
2021-10-20 15,340 -
异地发生交通事故在异地可以起诉吗
可以在异地起诉,交通事故的起诉对于法院来说应该是属于一般特殊管辖案件,原来民事诉讼法没有修改以前是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后来修改为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管辖了,因此事故发生地和被告住所的基层法院均有管辖权
2023-02-17 15,340
-
00:50
异地交通违法可以在本地处理吗
异地交通违法本地可以办理。交通系统现都是全国联网,个人行车时候的的违章记录将会在违章拍照后匹配到车主,因此车主在外地交通违法后可以到本地的交通管理部门去办理,系统会显示具体违章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违法违章的原因。本人去当地的交通管理部门接受处
4,491 2022.05.11 -
01:21
交通违法可以异地处理吗
交通违法可以异地处理,具体分为两种情况: 1、在省内不同城市违章,可以到车辆登记的城市交警部门进行缴纳罚款和扣分;如果在省内其他城市出行,被交警现场抓到违反交通行为,这时交警会开罚单通知,现场交警是不会收取任何罚款的。然后驾驶员可以回到当地
776 2023.07.10 -
01:05
交通事故委托律师处理可以吗
交通事故可以委托律师处理。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以下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具体如下: 1、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2、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3、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3,794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