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离婚抚养费要多久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离婚后约定抚养费期限到了,一方未给付抚养费,经过另一方催告后仍拒不支付抚养费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我国法律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法律没有对离婚后当事人起诉抚费的时间进行具体规定。离婚后男方不给孩子抚养费,首先协商催告;协商催告后仍不给抚养费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支付;法院判决后仍不执行的,可以申请强制执行。请求支付抚养费的不适用诉讼时效。
请求支付抚养费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也就是说,无论何时都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支付抚养费。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对方不支付抚养费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六条,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
离婚多久起诉要回抚养费
离婚多久可以起诉要回抚养权,这个法律上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只要出现对方不适宜承担直接抚养的责任,就可以起诉要求变更,比如生活经济条件恶化,家庭暴力,有犯罪赌博等违法行为。只有存在这些不适合抚养小孩子的情况存在,另一方才能申请变更抚养权。法院是
2021.02.27 164 -
起诉离婚支付抚养费需要多久
离婚后约定抚养费期限到了,一方未给付抚养费,经过另一方催告后仍拒不支付抚养费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我国法律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2020.12.20 101
-
多久可以起诉离婚要抚养费
离婚不支付抚养费无论多长时间都可以起诉,因为抚养孩子是父母的法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权要求父母支付抚养费。
2021-11-23 15,340 -
起诉离婚后要交多久抚养费
起诉离婚后,抚养费判决生效后即应当按照判决书要求支付抚养费。我国法律规定,抚养费的支付期限一般到孩子18岁为止。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
2021-10-22 15,340 -
离婚抚养费要多久可以起诉
离婚后一方未按照约定给付抚养费,另一方在催告后仍不支付的,另一方可以立即起诉。起诉书应注明原告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职场、地址、联系方式、法人或其他组织姓名、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姓名、
2021-10-16 15,340 -
离婚抚养费多久能起诉
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起诉,没有时间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
2022-10-12 15,340
-
01:15
起诉抚养费需要多久
夫妻其中一方起诉另一方支付孩子抚养费需要多久才能判决,涉及到抚养费案件的审理期限问题。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可以采用两种程序审理,分别是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对于事实清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并且争议较小的简单的抚养费案件,适用简易程
1,488 2021.04.25 -
01:05
离婚抚养费要给多久
夫妻离婚后,关于子女抚养费的计算和给付期限,我国法律作出以下几点规定: 1、父母需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用等等; 2、双方可以协议对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和期限的长短做出约定,如果协议不成,则由人民法院进行判决。抚养费的给付
826 2021.04.25 -
01:26
起诉离婚抚养费怎么算
夫妻其中一方通过起诉离婚的方式与另一方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向子女支付一定的抚养费。一般来说,子女抚养费具体数额的计算方式,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以下因素影响较大:1、子女的实际生活所需;2、父母的负担能力;3
965 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