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钱包不还能报警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捡到钱包不归还,不但属于违法,还可能涉嫌犯罪。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时也法律要求的,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按照刑法规定,非法占有他人到东西,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可能涉嫌犯罪。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属于他人交与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占为己有。犯罪对象只限于三种财物:一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二是他人的遗忘物,遗忘物不等于遗失物,也不同于遗弃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可能会构成侵占罪。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侵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所侵害的客体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 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属于他人交与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占为己有。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他人的交由自己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捡到钱包不还可能构成犯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就涉嫌侵占罪。比如失主找上门了,民警找上门了,仍然不归还,就属于拒不归还,不仅违法,如果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还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
捡到钱包能赔偿吗?
捡到钱包可以要补偿,拾物者可以就保管、交还遗物当中产生的保管费、运输费向失主索要合理的费用。对于拾物者无理索要高价的行为,失主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
2021.04.14 206 -
捡到钱包网上发帖找到失主,捡到钱不还犯法吗
捡到钱包网上发帖找到失主,捡到钱不还犯法。若数额较大,有构成侵占罪之嫌。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2020.06.22 125 -
捡到钱包不还还算不算犯罪
捡到钱包不还,是有可能构成犯罪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就涉嫌侵占罪。比如失主找上门了,民警找上门了,仍然不归还,就属于拒不归还,不仅违法,如果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还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2020.03.11 145
-
捡到钱不还可以报警吗
如果要求返还而拒还,且数额达到犯罪标准,可以构成侵占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
2022-01-29 15,340 -
捡到钱包了该不该报警
您可以联系出租车车行,协商解决不了的,可以报警处理。
2022-10-02 15,340 -
捡到钱包,把证件还给失主,钱没还,他报警,我不还,犯法吗
按实际情况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捡到钱包,把证件还给失主,钱没还,他报警,我不还的话,是违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2-10-20 15,340 -
失主丢钱包,捡钱包不还犯法吗?是否可以报警
一、如果失主没有来找,数额也比较小,那不构成违法,最多算民事法上的不当得利。如果失主找来了不归还,数额又比较大,会构成侵占罪。侵占罪: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
2023-03-25 15,340
-
00:55
朋友借钱不还能报警吗
朋友欠钱不还可以报警,但是这属于民事纠纷的范畴,报警对解决问题意义不大。因为对于民事纠纷警方不会立案,只会采取调解的方式解决,所以对于欠款纠纷最好采用诉讼的方式解决更为有效。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诉讼、仲裁、调解来解决。欠款不还,不属于警察管
3,328 2022.04.17 -
00:55
借钱不还找不到人可以报警吗
借钱不还找不到人一般不可以报警,公安机关是不会予以受理的。借钱不还找不到人的,债权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追讨借款;若是借款人满足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债权人可以申请确认其为失踪人,然后由该债务人的财产代管人从其财产中支付欠款。起诉必须符合的条件
3,143 2022.05.11 -
00:47
欠钱不还找不到人可以报警吗
欠钱不还找不到人一般不可以报警。欠钱不还的情形,属于民事纠纷,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范围,不可以报警处理。但当事人对于债务纠纷可以协商解决,协商无法解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通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
1,96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