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债务清偿有哪些情况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离婚时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 (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4)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2、《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下离婚债务需要个人清偿: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不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债务等。
以下这些债务需要个人清偿: (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 (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4)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
有哪些债务连带清偿责任的情况
有下列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 1.因保证而承担的连带责任。 2.合伙中的连带责任。 3.因代理而承担连带责任。 4.因共同侵权而承担的连带责任。 5.因共同债务而承担的连带责任。 6.因出借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而承担连
2021.04.25 130 -
债务连带清偿责任的情况有哪些
连带债务的成立有两种情况,一是法律的规定是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所成立的连带清偿责任 当事者的意思表示可以成立连带债务,即合同约定的连带责任。 法律规定的连带清偿责任 民法和商法所规定的连带清偿责任。对于合伙债务,合伙人应当承担无限、连带清偿
2021.04.13 117 -
离婚有哪些债务要清偿
离婚需要清偿的债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或者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这些都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2021.02.17 135
-
一般离婚要求债务人清偿情况有哪些
离婚时以下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一方应以个人财产偿还:(1)夫妻双方约定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没有抚养义务的家人和家人负债。(3)一方未经
2021-10-22 15,340 -
离婚债务的情况有哪些
(1)夫妻两个人在离婚之前已经通过相关的协议来进行约定,对于某部分的债务由其中一个人来进行承担。但是这样的约定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不可以是为了逃避债务而违法造假。 (2)夫妻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没有经
2021-07-09 15,340 -
离婚时债务的清偿有哪些
1、共同债务的清偿; 2、个人债务的清偿。《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清偿。所谓“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为共同生活、履行抚
2021-07-06 15,340 -
离婚时个人债务清偿有哪些
离婚时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 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 ( 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2022-10-13 15,340
-
01:18
夫妻共同债务清偿办法有哪些夫妻共同债务清偿办法,主要是根据我国婚姻法以及民法典的规定。准确来说,2021年1月1日之后,就要按照民法典的最新规定来执行。因此,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对于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债务,夫妻双方都需要承担共同偿还的连带责任,任何一方都不
1,200 2022.04.17 -
01:12
什么情况下离婚债务可以一方负责离婚时,夫妻不仅需要分割共同财产,而且需要分配夫妻共同债务。而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就需要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就算婚姻关系已经结束,负债的双方仍然要以自己的个人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因此,必须区分夫妻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根据最新的司法解释规
1,444 2022.04.17 -
00:59
破产债务清偿顺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公司破产后的清偿顺序如下:第一,破产财产应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第二,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
2,251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