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丈夫需支付给妻子的抚养费数额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离婚后,丈夫或妻子可以就子女的抚养费进行协商。如果无法达成一致,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的承担能力以及当地的生活水平等因素,判决给付一定比例的抚养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四十九条,抚养费的数额应当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生活水平来确定。 如果父母有固定收入,抚养费一般可以按照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如果父母负担两个以上子女的抚养费,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如果父母没有固定收入,抚养费的数额可以参照当年总收入或者同行业平均收入,并根据上述比例进行确定。 如果存在特殊情况,抚养费的数额可以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四十九条,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以依据当年总收入或者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有特殊情况的,可以适当提高或者降低上述比例。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后丈夫不需要向妻子支付赡养费。赡养费,指的是子女向父母支付的生活费用,用于赡养老人。如果离婚,未成年子女归其中一方抚养,另一方应该向孩子支付抚养费。
-
离婚如何确定支付抚养费的数额
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
2024.06.20 10 -
-
夫妻离婚支付抚养费,离婚抚养费一次性支付好吗
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8条规定: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第9条规定: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根据以上
2024.06.18 38
-
丈夫在离婚后未抚养妻子的情况下,妻子可以要求丈夫支付抚养费吗?
你可以要求丈夫过错赔偿,但不能免除你抚养孩子的义务;法院在确定子女抚养费的数额时,一般是根据以下三大标准来确定: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根据司法解释,孩子的抚养费可按以
2022-03-14 15,340 -
丈夫有强迫症, 妻子与丈夫离婚, 丈夫需要支付孩子的抚养费如何处理
可以协议离婚,协议不成或者一方不愿意协议,可以起诉离婚,法院判决离婚的唯一依据就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不管对方是否同意,任何人都有离婚自由,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干涉;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
2022-01-21 15,340 -
离婚孩子抚养费是先付给妻子还是先付给丈夫
关于子女抚育费的数额的确定。首先由父母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无论是协议还是判决,都应以三个方面的因素为确定依据:一是子女成长的实际需要;二是父母双方的实际承担能力;三是当地的实际生活水
2022-07-21 15,340 -
需要给孩子支付抚养费,夫妻离婚孩子抚养费包含那些?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21条婚姻法第二十一条所称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尚在校接受高中及以下学历教育的教育费应当负担,但是因为上收费较贵的私立学校,贵族学校所多支付的择校费用,或
2022-07-25 15,340
-
01:18
夫妻离婚孩子15岁了给抚养费多少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子女的抚养费给付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1、当事人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按其月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标准给付;2、如果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抚养费可以在第一点规定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但不可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比例;3、如果当
1,404 2021.03.24 -
01:15
丈夫有病妻子能离婚吗丈夫有病,妻子也可以离婚。在我国,法定禁止离婚的情形只包括了以下两种情形:1、双方属于军婚,也就是一方是现役军人,军人一方不同意离婚的就不能解除婚姻关系;2、女方正处于怀孕期间,或者是怀孕后分娩的一年内,或者是终止妊娠的半年内。只有上述两种
4,283 2022.04.15 -
00:58
丈夫去世后公婆有孩子的抚养权吗在丈夫去世之后,公婆即孩子的祖父母想要获得孩子的抚养权需要满足以下这些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孩子的父母双方都已经死亡或者没有能力抚养孩子;第二个条件是公婆具有抚养孩子的能力;第三个条件是孩子此时还属于未成年人,一般来说还应当满足生活条件困难确实
2,73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