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事实的投资是不是属于诈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首先,诈骗罪虽然与一般民事欺诈行为采取的都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都是使己方获得了非法利益,而令他人遭受了经济损失,但并非只要行为人采用了欺骗的方法就可认定该行为构成诈骗罪。诈骗罪与一般的民事欺诈行为在行为的实际履约能力、目的和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诈骗犯罪中行为人事实上不具有实际履约能力或潜在的履约能力,无履约的行为和愿望,在骗取财物后即逃匿,进而也就可以认定为具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一般民事欺诈中行为人一般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虚构的民事行为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并且行为人一般都是积极履行双方约定的义务,至于后期发生无法还款的民事纠纷,是因为客观原因造成的,如公司正常破产、不可抗力等。 其次,在一般的民事借款纠纷中,有时行为人会为了解决一时的资金周转困难而虚构借款用途或夸大自己的经济实力获得对方信任,但不能据此就认定该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构成诈骗罪,应当从行为人借款的原因、有无实际或预期的潜在归还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评价。行为人只是虚构了借款用途,但款项都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通过正当经营能够在预期能够达到归案借款的能力,此情形下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虚构事实借钱投资,不一定为诈骗。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和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借钱投资的行为的,才会构成诈骗。如果主观上没有诈骗故意,也没有非法占有,借钱不还的目的的,不构成诈骗。
虚构事实借钱慢慢还,不是诈骗。因为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数额达到了3000元的,就会立案追诉。虚构事实借钱慢慢还,不算是非法占有,所以不是诈骗。
-
虚构事实借钱投资是否为诈骗
虚构事实借钱投资,不一定为诈骗。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和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借钱投资的行为的,才会构成诈骗。如果主观上没有诈骗故意,也没有非法占有,借钱不还的目的的,不构成诈骗。
2020.09.30 365 -
虚构事实借钱不还属不属于诈骗
虚构事实借钱不还,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对象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2022.11.07 664
-
虚构事实投资是不是诈骗
涉嫌诈骗。但具体如何认定,需要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情节和涉案金额进行认定。诈骗罪,指的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编造谎言、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方式,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
2022-06-11 15,340 -
虚构事实投资是诈骗吗?
涉嫌诈骗。但具体如何认定,需要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情节和涉案金额进行认定。诈骗罪,指的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编造谎言、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方式,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
2021-10-01 15,340 -
投资虚构事实是诈骗吗
首先,虽然诈骗罪和一般民事欺诈行为都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使自己获得了非法利益,给他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但并不是只要行为人采用欺骗的方法就能认定该行为构成诈骗罪。诈骗罪与一般民事诈骗行为在行为的
2021-11-08 15,340 -
虚构事实投资是诈骗嘛?
虚构投资事实,实际上没有投资该项目,是诈骗的法律条件之 一,但不是全部,是否构成犯罪还要考察其他条件。诈骗罪有四个必备条件: 第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第二、虚构事实、隐瞒真相; 第三、导致对方产生错
2022-06-08 15,340
-
01:06
诈骗属于刑事还是民事
诈骗行为属于刑事还是民事,要看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一旦符合了构成要件,便属于刑事范畴,不符合的话,就属于民事的欺诈行为。对于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诈骗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主体
4,074 2022.04.17 -
01:07
诈骗是属于刑事案件吗
诈骗是不是属于刑事案件,需要看有没有涉嫌到犯罪,如果诈骗数额达到刑事立案的标准,则是刑事案件。通常,诈骗的数额三千元以上即可构成刑事案件,有的地区则是六千元以上才构成。 诈骗罪是数额犯的,采用诈骗的手段骗取公私财物的数额需要达到“数额较大”
3,298 2022.04.17 -
00:57
诈骗属于刑事案件吗
诈骗公私财物在达到一定金额的情况下,即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则属于刑事案件。而如果诈骗数额没有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则作为行政案件处理。目前,诈骗犯罪数额的刑事立案标准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1年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为准。在该司法解释
2,069 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