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一个户口本上可以继承户口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是否在一个户口本上,与是否享有继承权没有直接关系。如果符合一定条件,也是享有继承权的。具体有以下情形: 1、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2、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 3、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不在一个户口本上不影响继承权的享有。自然人享有继承权这是民法典明确规定的。民法典规定了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等方式,法定继承人享有法定继承权,其他个人也可以因为遗嘱指定而继承遗产。
如果是法定继承,发生在继承法规定的亲属之间,这个是因天然血缘关系产生,和是否在同一个户口本上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是遗嘱继承,依据被继承人合法有效的遗嘱确定继承人,和是否在同一个户口本上没有任何关系。无论如何,户口本都不是继承需要考虑的因素。
-
不在一个户口本上有继承权吗
不在一个户口本上可以有继承权。继承一般分为法定继承、遗嘱继承或遗赠继承,设有遗嘱或者遗赠协议的应当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没有遗嘱或者遗赠协议的一般通过法定继承,法定继承时具有继承顺序限制。
2021.05.11 160 -
结婚不迁户口可以在同一个户口本上吗
外省市人员与具有本市家庭常住户口的居民结婚后的户籍夫妻投靠,分为以下3种类型: (一)外省市人员(指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无业人员,下同)与具有本市家庭常住户口的居民(指在本市已登记常住户口满10年)依法办理婚姻登记满10年、年满35周岁,
2021.03.22 1,720 -
不在一个户口本有继承权吗?
是否在一个户口本上,与是否享有继承权没有直接关系。如果符合一定条件,也是享有继承权的。具体有以下情形: 1、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2、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 3、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2021.03.12 162
-
夫妻户口不在同一个户口本上可以吗
夫妻户口不在一个户口本上,合户口需要把一方的户口迁到另一方的户口本上。需要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个人申请书等材料。办理流程如下: 1、到迁入地派出所开具准迁证; 2、到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迁移证;
2022-06-24 15,340 -
父母不在一个户口本上, 孩子可以上户口吗?
孩子可以在父母任一方的常住户口所在地申报户口,具体资料及手续,可以参照如下办理: 1,根据我国《户口登记条例》第7条的规定,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婴儿监护人或者户主凭《出生医学证明》、婴儿父母双方结婚
2022-03-09 15,340 -
离婚后户口可以在一个户口本上吗?
首先,双方在离婚后,户口在一个户口本上会有很多不便,当事人有权利选择分户或者将户口迁出。但是,这种权利并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必须符合迁入地的户籍政策。根据《户口登记条例》第十条规定,公民迁出本户口
2022-04-02 15,340 -
离婚后户口可以在一个户口本上吗
首先,双方在离婚后,户口在一个户口本上会有很多不便,当事人有权利选择分户或者将户口迁出。但是,这种权利并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必须符合迁入地的户籍政策。根据《户口登记条例》第十条规定,公民迁出本户口
2022-02-08 15,340
-
01:00
一个人可以有两个户口吗
一个人不可以有两个户口。法律规定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所以一般来说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户口。户口登记机关应当设立户口登记簿。城市、水上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应当每户发给一本户口簿。农村以合作社为单位发给户口簿,合作社以外的户口不
8,902 2022.05.11 -
00:45
孩子户口不在本地能上高中吗
孩子户口不在本地能上高中。现在中考和高考都实行了异地中考和异地高考政策,中高考户口不在本地也可以参加考试,上高中上大学。目前各省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政策稍有不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异地户口高中要满足一定条件:父母一方有固定工作,有固
10,215 2022.05.11 -
01:07
有学区房但是户口不在本地可以上小学吗
有学区房户口不在本地,可以上本地小学。但是需要提供居住证。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
14,704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