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无权处分的行为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无权处分合同的处理是如果所有权人追认的,合同有效;不追认的,合同无效;但如果受让人是善意取得的,则合同有效,但所有权人可以请求无权处分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因出卖人未取得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的,买受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因出卖人未取得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的,买受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者限制转让的标的物,依照其规定。无权处分行为首先是财产处分权的欠缺。所谓财产处分权的欠缺,是指行为人在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情况下,而与第三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权利的合同。无处分权(无权处分)主要包括两种情形:其一是无所有权。以某物为合同标的却没有所有权,其权利暇疵是显而易见的,如将他人之物出卖,以他人之物出租等都构成无权处分行为。其二是处分权受到限制,这是在有所有权但所有权受限制的情况下实施的处分行为。如未经抵押权人同意,对抵押物的处分等。处分财产的权利只能由享有处分权的人行使,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则构成对他人财产的侵害。即使是对共有财产享有共有权的共有人,也只能依法处分其应有份额,不能擅自处分其他财产。处分权人是以自己的名义实施了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效力待定合同是指虽然合同当事人主体资格欠缺,但经有权人追认,可自始生效的合同。主体资格欠缺主要包括三种情形即行为能力的欠缺、代理权的欠缺及财产处分权的欠缺,前两种情形都是行为人以财产权利人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而财产处分权的欠缺,无权处分人须以自己名义与第三人订合同。无权处分人如以财产权利人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则应作为无权代理合同处理。无权处分行为必须是违反法律的行为。行为不具有违法性,不构成无权处分行为。如果某种处分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而行使的,具有合法性,就不能构成无权处分行为,如法院查封、拍卖、扣押当事人的财产行为。
-
共有人无权处分行为如何应对
应对共有人无权处分行为的办法:如果受让人已经善意取得被处分的财产,则其他共有人可以要求无处分权人赔偿损失;如果受让人尚未善意取得被处分的财产,则其他共有人可以追回该财产。
2021.01.16 117 -
无权处分行为的后果
无权处分行为可能会产生以下后果: 1、由原所有权人追回被处分的不动产或者动产; 2、如果受让人是善意取得的,且动产已经交付或者不动产已经办理转移登记的,受让人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只能要求无权处分人赔偿。
2021.03.13 159 -
什么叫无权处分的处分行为
无权处分行为是指当事人未取得处分权而与他人订立合同。买卖合同中,因出卖人未取得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的,买受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
2021.03.06 132
-
怎么解释无权处分
无权处分,是指行为人没有处分权,却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的对他人财产的法律上的处分行为。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2022-08-18 15,340 -
怎样解释无权处分
无权处分,是指行为人没有处分权,却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的对他人财产的法律上的处分行为。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2022-08-24 15,340 -
共有人无权处分行为如何应对
共有人无权处分行为可以采取下列方法应对: 1、受让人已经善意取得被处分财产的,其他共有人可以要求无处分权人赔偿损失; 2、受让人尚未善意取得被处分的财产的,其他共有人可以追回该财产。
2022-05-15 15,340 -
行为保全司法解释是如何解释的?
所谓行为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为避免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或进一步的损害,法院得依他们的申请对相关当事人的侵害或有侵害之虞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对行为保全的裁定,不可以上诉,但可以
2022-08-04 15,340
-
01:30
担保物权如何解释
担保物权是指担保物权人即债权人在债务人未按照债权债务合同的约定偿还到期债务或者发生担保合同所约定的可以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时,依法享有的对担保人提供的担保财产享有的优先受偿权利。 担保物权分为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最常见的担保物权就是抵押权。
1,903 2022.04.15 -
01:47
租售同权如何解释
租售同权,也叫租购同权,就是租房和买房的居民均享有同等待遇,租赁房屋的承租人与购买房屋的房屋产权人尤其在受教育权利上享有同等待遇。2017年,广州市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政策落实租售同权,规定符合条件的房屋承租人子女也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
903 2022.04.15 -
00:58
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如何处理
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处理办法如下: 1、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2、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
1,642 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