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买卖纠纷案件应当向法院提供哪些证据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当事人自然情况的证据。公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个体工商户:户主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法人或其他组织:《法人登记证书》、《工商登记证书》、法定代表人及其他组织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证明房屋买卖关系存在的证据:买卖协议、付款手续、《产权证书》、预售许可或外销许可证、购房指标批件、《土地使用证书》、房屋产权过房手续、房屋共有人同意出卖的局面证明或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人的证明。 (3)已付或未付房款的证明。 (4)拒不办理过户手续的证明 (5)负有举证责任的其他证明。 (6)房管部门备案情况的证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房屋买卖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应当向法院提供的证据有:当事人自然情况的证据;证明房屋销售关系存在的证据;已付或未付房款的证明;拒不办理过户手续的证明;其他有举证责任的证明;房管部门备案证明。
(1)当事人自然情况的证据。公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个体工商户:户主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法人或其他组织:《法人登记证书》、《工商登记证书》、法定代表人及其他组织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证明房屋买卖关系存在的证据:买卖协议、付款手续、《产权证书》、预售许可或外销许可证、购房指标批件、《土地使用证书》、房屋产权过房手续、房屋共有人同意出卖的局面证明或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人的证明。 (3)已付或未付房款的证明。 (4)拒不办理过户手续的证明。 (5)负有举证责任的其他证明。 (6)房管部门备案情况的证明。
-
房屋买卖纠纷应该向法院提供哪些证据
房屋买卖纠纷案件当事人应当准备并向提供的证据如下: 1、证明双方当事人身份的证据,如身份证、户口簿等; 2、证明房屋买卖关系存在的证据,如买卖协议、付款手续等; 3、证明对方过错的证据;等等。
2020.10.30 100 -
房屋买卖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应当向法院提供什么证明
(1)当事人自然情况的证据。 (2)证明房屋买卖关系存在的证据:买卖协议、付款手续、《产权证书》、预售许可或外销许可证、购房指标批件、《土地使用证书》、房屋产权过房手续、房屋共有人同意出卖的局面证明或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人的证明。 (3)已付
2020.04.24 145 -
房屋买卖纠纷纠纷应当提交哪些证据
(1)当事人自然情况的证据。公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个体工商户:户主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法人或其他组织:《法人登记证书》、《工商登记证书》、法定代表人及其他组织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证明房屋买卖关系存在的证据:买卖协议、付款手续、
2020.07.12 245
-
房屋买卖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应当向法院提供哪一些证据
(1)当事人自然情况的证据。公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个体工商户:户主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法人或其他组织:《法人登记证书》、《工商登记证书》、法定代表人及其他组织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证明房屋
2022-05-12 15,340 -
房屋买卖纠纷当事人应向法院提供哪些证据
(1)当事人自然情况的证据。公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个体工商户:户主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法人或其他组织:《法人登记证书》、《工商登记证书》、法定代表人及其他组织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证明房屋
2022-06-05 15,340 -
房屋买卖纠纷的当事人应向法院提供哪些证据
(1)当事人自然情况的证据。公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个体工商户:户主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法人或其他组织:《法人登记证书》、《工商登记证书》、法定代表人及其他组织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证明房屋
2022-06-01 15,340 -
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应当提供哪些证据
买卖合同纠纷当事人需要提供书面的买卖合同,或者送货单、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履行合同义务的证据,比如买方支付货款的账单,卖方交付货物的记录等;货物检验合格或已经验收合格的证据,如载明标的物数量、型号
2022-06-07 15,340
-
01:21
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应向哪些部门投诉
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根据买卖房屋的类型,可以向不同部门投诉。买卖房屋若属于一手房,可以寻找建设局,消协等部门。若属于二手房,则通过法院进行法律诉讼为佳。 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根据合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投诉方式。若属于合同本身存在法律问题的纠纷,除可提
2,093 2022.05.11 -
00:52
房屋买卖纠纷起诉时效
房屋买卖纠纷的起诉时效为三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诉讼时效期间应当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而且,自权利受到损
1,08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