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款不还起诉都有哪些途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借款期限已经满,经出借人催要而仍未偿还借款的,出借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起诉时,债权方大概有以下一些证据要注意收集:有关债务方主体资格的证据、合同或协议、送货单(一定要债务方签收)、托运单、欠条及各种结算票据等,其他与该欠款有关的电报、传真、函件等都应妥善保存。对于已收集到的证据要及时向人民法院提供。 对于那些因特殊情况可能灭失或今后难以取得的证据,可以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对于那些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及时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同时,自己也要积极想办法利用合法手段取得证据。
《民法典》第565条规定: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民间借款不还起诉的流程如下: 1、手写起诉状; 2、递交起诉状; 3、受理; 4、开庭通知; 5、庭前准备; 6、法庭调查; 7、法庭辩论; 8、法庭调解; 9、宣判。
不起诉的救济途径有: 1、监察救济,相对人就行政侵权行为向政府系统的行政监察部门申诉,请求救济; 2、立法救济,相对人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侵权行为,向人民代表大会申诉,请求救济; 3、复议救济,复议救济是指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其设置的专门机构申诉,请求救济; 4、诉讼救济,诉讼救济是指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违法行驶为予以撤销,造成损害者判令赔偿的救济途径。
-
不起诉的救济途径有哪些
不起诉的救济途径有:1、监察救济,相对人就行政侵权行为向政府系统的行政监察部门申诉,请求救济;2、立法救济,相对人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侵权行为,向人民代表大会申诉,请求救济;3、复议救济,复议救济是指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2021.12.13 1,094 -
农民工讨薪途径都有哪些
有下列途径: 1.申请调解。如所在单位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可申请调解。 2.找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工会职责所在。 3.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 4.申请仲裁。可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2020.05.12 139 -
民间借款起诉都要交哪些证据
民间借款起诉需要交的证据有借据、借据、借款合同等具有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证据。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借据等债权凭证未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了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
2022.04.14 330
-
个人借贷不还的起诉途径有哪些
这个肯定会上的,简直就是人生污点。借款之前就要考虑好的自己的偿还能力,借贷有风险选择需金额,不还就不要借,损人不利己。借贷双方都要考虑清楚。
2022-10-19 15,340 -
民间借贷不还能走哪些法律途径?
没有借钱不还法律的相关规定,对方借钱不还,可以通过向法院起诉对方来获得欠款。 一、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当事人是公民的,应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
2022-07-13 15,340 -
不起诉的催款途径有哪些?
不起诉的催款方式有哪些? 1,电话催付 电话催付在收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什么样的人在使用它。电话催款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专业知识(合同、付款条件、供应商和客户的权
2022-04-26 15,340 -
民间借款不还起诉流程有哪些
如果借款期限已经满,经出借人催要而仍未偿还借款的,出借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起诉时,债权方大概有以下一些证据要注意收集:有关债务方主体资格的证据、合同或协议
2022-10-12 15,340
-
01:03
民间借款起诉有用吗
民间借款起诉有用。向法院起诉是有效地解决纠纷的方式。尤其是对于欠款人下落不明或者拒不还款的老赖,通过诉讼途径来维权才是最安全可靠的,在向法院起诉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金额比较大,可以进行财产保全;原告在起诉的时候应该提供书面借据。没有书面证据
643 2022.05.13 -
01:24
民间借款怎么起诉
发生民间借款纠纷的时候,如果债务人拒绝履行债务,这时候债权人当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债权人在提起诉讼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确定管辖法院的范围。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能够受理民间借贷合同的一审法院,应当是被告人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或者是合
2,147 2022.04.17 -
00:55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有哪些
公民行使监督权途径如下: 1、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 2、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3、通过媒体工具,如电视、广播、报纸等进行监督。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人大及其常委会
13,987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