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商品房购房者的权益该由谁来负责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采取开发企业选择、银行自愿双方协议监管的模式,与开发企业订立预售款监管协议的银行为预售款监管机构。 开发企业、监理单位和监管银行执行监管协议的情况记入信用档案,并由主管部门在公众信息网上公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由于出卖人的原因; 买受人在下列期限届满未能取得房屋权属证书的,除当事人有特殊约定外,出卖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一)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的期限; (二)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尚未建成房屋的,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 (三)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已竣工房屋的,自合同订立之日起90日。 合同没有约定违约金或者损失数额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已付购房款总额,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采取开发企业选择、银行自愿双方协议监管的模式,与开发企业订立预售款监管协议的银行为预售款监管机构。 开发企业、监理单位和监管银行执行监管协议的情况记入信用档案,并由主管部门在公众信息网上公示。
采取开发企业选择、银行自愿双方协议监管的模式,与开发企业订立预售款监管协议的银行为预售款监管机构。开发企业、监理单位和监管银行执行监管协议的情况记入信用档案,并由主管部门在公众信息网上公示。
-
买了预售商品房买房者的权益由谁来负责
买了预售商品房买房者的权益由房地产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或其他组织部门负责。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应按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加以协商解决,或向相关部门请求帮助进行调解;协商不成时,应当根据预售合同约定交由指定机构进行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1.02.16 90 -
到底买了预售商品房买房者的权益由谁来负责
一般由房地产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或其他组织部门负责预售商品房买房者的权益。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应按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加以协商解决,或向相关部门请求帮助进行调解;协商不成时,应当根据预售合同约定交由指定机构进行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1.04.13 118 -
商品房渗漏由谁来负责?
商品房出现渗漏,如果是在保修期内,就是由开发商负责。如果商品房出现渗漏过了保修期,就由房屋所有人自己处理,物业公司进行协助。渗漏问题的保修期为五年,法律规定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的保修期为五年。
2020.06.27 142
-
预售商品房买房者的权益该由谁来负责
采取开发企业选择、银行自愿双方协议监管的模式,与开发企业订立预售款监管协议的银行为预售款监管机构。 开发企业、监理单位和监管银行执行监管协议的情况记入信用档案,并由主管部门在公众信息网上公示。
2022-11-15 15,340 -
买了预售商品房买房者的权益由谁来负责? 有人能告知下吗?
房地产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或者其他组织部门负责购买预售商品房的购房者的权益。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应当按照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协商解决,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帮助进行调解;协商不成的,应当按照预售合同提交
2021-11-05 15,340 -
商品房漏水由谁来负责
1.首先应查明漏水的原因,如果是新房质量不合格,在保修期内由开发商负责维修; 2.如果是楼上由于装修不当等过错造成的,由楼上负责维修; 3.如果已过房屋质保期,属于整楼公共部分,比如说是下水道主管道保
2022-04-19 15,340 -
购买的商品房塌了谁来赔
分情况。 1、属于房屋建筑质量问题的,找开发商索赔; 2、如果是第三者原因造成的,比如挖地铁、附近建筑物爆破等其他原因造成的,需要找侵权人索赔。 商品房在中国兴起于80年代,它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2022-05-15 15,340
-
01:33
婚内假离婚购买的房子归谁首先,法律上没有假离婚。只要进行了离婚登记,在法律上男女双方就已经离婚。 离婚后购买的房子原则上登记在谁的名下,就归谁所有。即使能够证明购房资金来源于双方共同的财产,房子依然是登记在谁名下就归谁所有,但出资方有权以不当得利为由要求房屋所有权
716 2022.04.17 -
01:05
认购协议签订后多久签商品房买卖合同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房屋买受人和开发商签订认购协议后应该多久签正式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一般实践中是由开发商和买房人协商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时间,或者在商品房预售合同中明确写明何时签订,一般会约定在一个月之内。依照《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十条
1,237 2022.05.18 -
01:53
购买走私车怎么负刑事责任购买走私车负刑事责任需视情况而定: 1、当事人不知道车辆为走私车而购买的不负刑事责任。在境内购买时查验过相关进口手续,且出卖人也提供相关进口手续,购车人认为该手续是合法有效而购买的,不能认定购车人走私; 2、购买人怀疑是走私车,仍然购买的。
895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