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如何判刑?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这样判刑: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八条 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前款行为,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两款罪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的判刑量刑为: 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是指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这样判刑: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该如何判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法院判决有两种情形: 1、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犯此罪,如果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由间接故意与过失构成。
2020.05.04 67 -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如何量刑?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的量刑: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应当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亏损,致使国家利
2020.03.29 111 -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怎么判刑?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的判刑: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亏损,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020.06.28 103
-
新刑法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如何判
1、构成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的,一般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因其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法律依据:《刑法》 第一百六十八条国有公
2022-11-05 15,340 -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法院如何判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的,法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
2022-06-02 15,340 -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怎么判刑?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的判刑: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亏损,致使国家利益遭
2023-08-12 15,340 -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判刑规定?
国有企业人员失职罪既遂判刑规定: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
2022-06-06 15,340
-
00:55
企业裁员如何赔偿
被企业裁员的赔偿标准如下,职工被公司辞退,符合经济补偿条件的,按照职工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一个月的工资标准给予经济补偿;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六个月以下的,给予劳动者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的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直
569 2022.06.01 -
01:18
企业裁员如何赔偿员工
公司要裁员,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最高不得超过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
1,032 2022.06.22 -
01:10
企业偷税漏税如何判罪
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国家对企业的这种行为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来处罚偷税漏税的企业。国家也明确给出了相关法律处罚条件以及管理办法,如果纳税人采取了欺骗的手段来谎报纳税税额或者是规避税额的申报等不正当手段,导致逃避纳税款数额占应
1,784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