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开离职证明,损害赔偿该如何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损害赔偿按员工实际损失计算,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一般由劳动者一方证明损害的金额,而企业只需要核实对方的证明是否真实合法有关联即可,不需要自行计算。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风险提示: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赔偿在法律上是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受害者所遭受的精神创伤来进行赔偿。如果存在家庭暴力或者遗弃虐待情形的,那么人民法院在判决的时候,判定赔偿义务人所赔偿的精神损失费会高很多。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金根据无过错方的实际收到损害的程度和后果等情况综合确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过错方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
离婚案件如何证明精神损害赔偿
可以通过下列方式举证获得精神损害赔偿: 1、提供对方家暴的证据,如验伤证明、调解记录。 2、证明对方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的证据,如对方与第三者居住处周围邻居的证言。 3、提供对方遗弃家庭成员的证据。
2021.04.28 175 -
离婚损害赔偿损失如何计算
离婚损害赔偿损失根据过错程度严重、侵权的手段、造成的后果、以及当地的生活水平等因素来计算。过错越大,赔偿的就越多,过错越小,赔偿的就越少。赔偿包括身体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2021.01.01 125 -
企业变更证明应该如何开具
是一张A4纸,会列明你变更前的公司内容和变更后的公司内容,然后再盖个工商局的公章。变更证明叫《核准变更通知书》。这证明很重要,没有的话办理后期的变更就办不了。 2.领取变更营业执照的时候会一起给你,丢失的话可以到档案处调档补办。 3.开证明
2020.02.03 460
-
失业证明该如何开,辞职离职失业证明如何开?
失业证明需向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申请,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出具的尚未就业证明,并咨询本人免冠两寸彩色照片及规定的其他材料。
2021-10-28 15,340 -
自离企业不开离职证明应该怎么办
开离职证明是用人单位法定的义务。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如果用人单位拒绝,可向劳动监察部门申诉、控告。劳动者自离了,企业不给开离职证明,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举报,要求用人单位
2022-05-13 15,340 -
企业不给开离职证明怎么办
开离职证明是用人单位法定的义务。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如果用人单位拒绝,可向劳动监察部门申诉、控告。劳动者自离了,企业不给开离职证明,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举报,要求用人单位
2022-06-24 15,340 -
离职后企业不给开离职证明怎么办
员工辞职,在通知单位后,就应该办理离职手续。其中离职证明对员工接下来找工作有帮助。那么假如单位给离职证明怎么办?下面由法律经验在本文整理介绍相关内容。 提出辞职后一个多月才离职,符合法律规定。无论原工
2022-04-08 15,340
-
00:56
人身损害赔偿费用如何结算
人身赔偿费用范围包括受害人治疗所用的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伤残赔偿金等。医疗费即受害人治疗康复期间所需费用,包括药品费用、手术费用等。误工费按照受害人误工时间乘上误工期损失收入来支付,有固定收入的按固定收入算,没有固定收入
1,562 2021.04.25 -
00:55
企业裁员如何赔偿
被企业裁员的赔偿标准如下,职工被公司辞退,符合经济补偿条件的,按照职工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一个月的工资标准给予经济补偿;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六个月以下的,给予劳动者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的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直
560 2022.06.01 -
01:00
员工擅自离职如何赔偿公司损失
员工擅自离职应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来赔偿公司损失。劳动者未经批准,擅自离职的,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由此给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劳动者应当予以赔偿;但用人单位需承担损失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都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2,063 202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