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应交所得税公式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计算:所得税=收入总额x税务核定固定比例x所得税税率。适用税率问题:应纳税所得额(纳税调整后的利润)在3万元(包括)以内的适用额为18%,3万元至10万元(包括)的适用额为27%,10万元以上的适用额为33%。
《个人所得税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预扣预缴税款;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内办理汇算清缴。预扣预缴办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 计算公式为: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已预扣预缴税额。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如下: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一)纳税调整增加额 1.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财务报表,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作为收益需要交纳所得税。 2.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确认为费用或损失计入财务报表,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则不允许扣减。 (二)纳税调整减少额 1.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作为收益计入财务报表,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确认为收益。 2.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不确认为费用或损失,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则允许扣减。
-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1、直接法 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 2、
2020.08.27 730 -
简述赠与房产个人所得税免征情况
根据《关于个人无偿受赠房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第一条的规定,免征房产赠与个人所得税的情形如下: 1、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2、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
2020.08.21 135 -
简述商标权的取得方式有哪些
商标权取得的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商标权的原始取得,也称为商标权的直接取得,是指商标权由创设而来,其产生并非基于他人既存之商标权,也不以他的意志为根据。 二、商标权的继受取得,也称为商标权的传来取得,是指以他人既存的
2020.03.19 332
-
简述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
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25%或20%、15%)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 应纳税所得额=年收入总额-准予扣除的项目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纳税
2022-05-10 15,340 -
简述个人所得税的两种税率形式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代扣代缴;二是自行纳税申报。此外,一些地方为了提高征管效率,方便纳税人,对个别应税所得项目,采取了委托代征的方式。 纳税义务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规定到主管税
2022-06-26 15,340 -
简述个人所得税税率
个人所得税根据不同的征税项目,分别规定了三种不同的税率: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税。该税率按个人月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高一级为45%,最低一级为3%,
2022-03-20 15,340 -
应交所得税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核算:应交所得税=收入总额X税务核定固定比例X所得税税率。 适用税率问题:应纳税所得额(纳税调整后的利润)在3万元(含)以内的适用18%,在3万元
2022-07-20 15,340
-
01:10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应具备什么条件?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纳税人需要在银行开设关于结算的账户; 2、需要独立建立纳税的账簿,编制公司财务会计报表; 3、纳税人可以独立计算自负盈亏。 通常,企业所得税会把企业分为:居民
1,989 2022.04.17 -
01:01
临时工要交个人所得税吗
临时工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要看临时工的工资是多少,如果是工资5000元以上的工作,则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国家的个税分阶段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5000元,没有达到起征点则不用交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国境内居住有所得的人
5,211 2022.06.22 -
01:16
简述合同订立的程序
合同的订立是指双方当事人经过协商,从而达成一致协议的过程。具体来说包括了以下的程序:1、一方当事人发出要约;2、对方当事人接受要约之后发出承诺;3、当事人接受承诺,合同宣告成立。因此,只要双方经过要约和承诺这两个阶段,达成一致的合意就是合同
3,767 2022.04.17